2016年04月08日 星期五

科技创新平台

深部探测与地球动力学实验室

1. 实验室简介

立足国际地球科学前沿,发展深部探测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探测和揭露中国大陆及邻区深部结构与地球动力学,服务资源环境调查和地球科学创新。致力于大陆岩石圈结构与地球动力学,深部构造与大地构造,成矿深部过程,深部探测理论和技术等学科方向研究。

深部探测是开启地球奥秘的金钥匙,引领人类探索自然,认识和理解地球内部结构与动力学过程。深部探测成果支撑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为资源勘查、减灾防灾和国家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实验室

2. 实验室的详细建设过程、背景

实验室依托地质研究所(以岩石圈中心为主体力量)发展建设,在院“深部探测与地球动力学”重点开放实验室运行三年基础上再建设。

岩石圈中心是我国深部探测研究的主力军,自成立始终跟踪国际研究前沿,应用先进探测技术在青藏高原、中国主要造山带及其盆山结合带开展深部探测与地球动力学综合研究。已形成具有创新能力的研究集体,掌握国际先进的探测技术,拥有相当数量的国际一流探测设备。2006年以来承担相关科研项目45项,累计科研经费达 3.8亿元。已建成《中国岩石圈三维结构数据库》、《中国地学大断面及深部地球物理数据库》和数据共享与人机交互解释平台。

实验室自2009年挂牌运行以来与各部委和大学院校几十个单位合作,采取开放方式,大规模开展了中国大陆深部探测研究,实验和提升了目前国际最先进的深部探测技术,引进和改造了深部探测的关键设备,累计资产值达12740万元。实验室采用各种形式并利用国际合作途径,运行多项国际国内合作的开放课题和面对青年人才的开放课题。培养了数十名高水平的青年人才。实验室进一步建设联合中国地质科学院相关研究团队的专家共建。

3.取得的几项突出成就简介

1、承担完成的青藏高原亚东-格尔木、格尔木-额济纳旗和新疆地学断面研究,为国际岩石圈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内具有示范作用,带动了我国深部地质研究。

2、2000-2005年在我国率先建成《中国岩石圈三维结构数据库》和《中国地学大断面及深部地球物理数据库》,建立了数据共享网络环境,并形成一套深部地球物理人机交互解释系统平台。

3、在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以深地震反射剖面高科技为先导,用多种地球物理方法,结合探井,揭示了庐纵多金属矿集区、铜陵多金属矿集区的深部结构和深部成矿背景,集成、示范了深部找矿技术方法组合。

4、在天山-塔里木结合带、西秦岭造山带两侧、大巴山造山带前陆和松潘地块开展了深部地震探测,为建立含油气盆地与造山带前陆构造格架提供了深部资料。

5、2009年以来承担中国“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 专项的第二项目,在青藏高原、东北、华北和华南开展深地震探测方法技术实验,完成的深地震反射剖面长度等于我国前50年总合,使我国深地震反射剖面探测工作程度翻了一番,步入世界先进行列。见图2

6创新发展了多尺度组合震源激发,小道距长排列接收的的深地震反射剖面采集技术,获得了青藏高原腹地巨厚地壳莫霍面的有效反射记录和班公-怒江缝合带复活的地震证据,初步形成了中国大陆造山带和盆地深部探测的技术方法体系。

7中美合作在华北北部进行的反射与折射同线、共享震源、三分量记录联合采集实验,为该区的深部结构探测及深部资源勘查储备了关键保障技术。

8、由Sinoprobe 和地调局资助,与大庆油田合作,横过松辽盆地及外围地区及大兴安岭实施了深地震反射地壳及部分地段的折射剖面探测,获得了盆地深部精细结构和岩石圈地幔内的地震反射,为在大庆深部找油和外围突破,以及大兴安岭矿产资源战略基地的评价提供了深部资料和科学依据;

9、针对汶川大地震发生背景和机制,横过龙门山构造带实施了深反射、折射地震拟三维探测实验。

10、揭示出青藏高原东北缘岩石圈缩短与壳幔非耦合变形样式。为构建中国大陆深部格架和变形动力学研究提供出新的约束。

CMP-LO-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