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地质调查项目“西南三江新生代碰撞变形与铅锌多金属成矿背景”的资助下,地质所杨天南研究员团队与昆明理工大学薛传东教授团队合作,徒步完成了兰坪盆地东缘弥沙—象图路线地质考察,取得了诸多具有重要意义的新发现。
考察路线东起云南省剑川县弥沙乡南东庄垭口,西止于云龙县城北沘江西岸永香村,全长约60 Km(图1)。完成于上世纪70年代的兰坪幅1/20地质调查认为,该路线沿途主体出露晚三叠统歪古村组(T3w)砂—板岩夹火山岩、三合洞组(T3s)灰岩、麦初箐组(T3m)含煤砂—泥岩夹泥灰岩,以及中侏罗统花开佐组(J2h)、上侏罗统坝注路组(J3b)及白垩系等(图1),并认为麦初箐组整合在三合洞组之上,形成一个海退沉积序列。基于该认识,当时从事兰坪地区地质研究的地质专家认为,该区晚三叠世地层普遍发生倒转,进而推断,兰坪盆地存在以一系列飞来峰等为突出特征的大型逆冲推覆构造。而本次完成的徒步路线地质考察表明,上述认识存在偏差。
经详细路线地质调查和综合对比分析,在原晚三叠世地层内部鉴别出了一个角度不整合界面(图2),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新的地层序列。不整合面以下地层由三种岩石组合组成,从下往上依次为:(1)酸性火山岩、火山沉积岩组合(图1,P1t);(2)紫红色泥岩与灰绿色砂—泥岩互层(原1/20万地质图中的J3b);(3)中—薄层状灰岩(图1,T3s)。这些岩石发生上盘从北往南的顺层剪切变形,形成透入性顺层劈理,局部发育平卧褶皱。不整合面之上为一厚约5m的底砾岩层,往上渐变为含植物碎片的砂泥岩。
底砾岩之上的地层可以划分为三个单元,从下往上依次为:(1)砂岩、细砂岩,向上渐变为灰黑色泥岩,顶部发育煤层,形成完整沉积旋回。多个旋回组成下部单元(图2中的麦初箐组1段)。(2)中部单元由中厚层状砂岩、细砂岩与灰绿色泥岩互层为主要特征(图2中的麦初箐组2段)。(3)上部单元出现深灰色薄—中层状灰岩、角砾灰岩、浅灰绿色细砂岩、浅灰绿色含灰岩角砾的细砂岩等(图2中的三合洞组1段)。在该路线北侧,出露灰白色中厚层状含燧石结核灰岩(三合洞组2段),其覆盖在三合洞组1段之上(图2未显示三合洞组2段)。三合洞组1段岩性组合与金顶矿区赋矿地层具有极高的相似性(图2中野外照片),应属同一套地层。
图2 弥沙—象图剖面中段简图
(剖面西侧南星组据岩性组合推测,原1/20万地质图认为属景星组或坝注路组)
上述新发现对认识兰坪盆地地质演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1)地层时代的误植,致使地质图图面极不合理,为了解释图面结构,想象了大量并不存在的逆冲断层,使得该区的构造演化历史被人为复杂化。该路线考察结果表明,兰坪盆地中新生代构造变形以开阔褶皱+高角度逆断层(而非逆冲断层)为主要特征。显然,兰坪盆地的构造变形历史需要重建。
(2)新发现的三合洞组1段灰黑色薄层状灰岩、角砾灰岩、含灰岩角砾细砂岩岩性组合与金顶铅锌矿区的赋矿地层完全可以对比(图2中照片),解决了困扰矿床学家多年的金顶铅锌矿床赋矿地层的时代问题。
(3)不整合面之下的火山岩、灰绿色、紫红色互层泥岩、灰岩组合与三江造山带中北段芒康地区的早、中三叠世火山—沉积地层(江达—维西弧火山岩)、三江造山带中南段忙怀地区早中三叠世火山—沉积地层(忙怀—小定西弧火山岩)完全可以对比。如果不整合面之下的火山—沉积地层时代被证实属于早中三叠世,则三江造山带古特提斯阶段构造演化格局也将发生重大变化。
(杨天南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