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4月08日 星期五

赵国春院士来我所访问交流并做学术报告

来源:地调局地质所 作者:李芳兵,科技处 发布时间:2021-06-17
  2021年6月4日,应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朱祥坤研究员邀请,香港大学/西北大学赵国春院士对自然资源部同位素地质重点实验室进行了访问,并作题为“大陆的起源:岛弧模式vs.洋底高原模式”的学术报告。报告由朱祥坤研究员主持,我所60余名科研人员和学生聆听了此次报告并进行了热烈的交流互动。
赵国春院士做学术报告
  赵国春院士,现为香港大学讲座教授、西北大学长江学者讲座教授、我所客座研究员,担任国际地学权威刊物《Precambrian Research》主编。赵国春院士主要从事前寒武纪地质和超大陆演化研究,代表性学术成果包括:(1)率先提出全球大陆在20-18亿年期间相互拼合形成一个超大陆,并建立了该超大陆的重建模型;(2)在华北发现了两条18.5-19.5 亿年喜马拉雅型陆-陆碰撞带,并提出华北基底是由若干微陆块在早元古代拼合而成;(3)重建了东亚陆块群从Rodinia超大陆裂解至Pangea超大陆形成的构造演化过程和古地理位置,并提出Pangea东亚重建新方案。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SCI总他引5万余次 (H-index = 121),2014年以来,每年均入选汤森-路透全球高被引科学家。2004年获得国家自然基金海外杰出青年基金,2014年当选为美国地质学会(GSA)会士,2017年获得教育部颁发的长江学者讲座教授,2018年获发展中国家世界科学院(TWAS)地球科学奖,2019年11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020年当选发展中国家世界科学院(TWAS)院士。
报告会现场
  本次报告中,赵国春院士介绍了他对地球长英质陆壳起源的思考与探索。他认为,板块构造体制下的岛弧模式能够很好地解释太古宙克拉通TTG深成岩的成因,然而不能解释太古宙绿岩带火山岩组合中缺少大量的安山岩、科马提岩的高温形成环境、克拉通规模近于同时侵位的TTG岩套、大规模卵形构造样式、代表性的逆时针P-T轨迹变质作用演化等诸多特征。相反,地幔柱洋底高原模式虽能够合理解释太古宙绿岩双峰式火山岩组合的成因、太古宙TTG在短时间内巨量产出并在形成时间上没有任何系统变化、太古宙克拉通穹隆构造(dome-and-keel structure)样式、近等压冷却型(IBC)逆时针P-T轨迹、缺少蓝片岩和双变质带的等典型岛弧俯冲带标志的特征,但是地幔柱洋底高原模式无法解释TTG源区玄武质岩石如何经历水化作用。因此,在岛弧模式和地幔柱洋底高原模式综合评述的基础上,他提出一个大陆起源于洋底高原的两阶段模式,并指出当前地球早期形成演化研究的前沿领域和方向,以及中国地球科学家的担当。
  报告结束后,赵国春院士与我所专家们进行了热烈的交流与互动,并分享自己地质研究的宝贵经验,他深厚的学术功底、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谦逊的精神风貌打动了在座听众。
  最后,赵国春院士一行对自然资源部同位素地质重点实验室进行了参观考察,与实验室人员进行了进一步交流,并就地球早期演化与宜居地球形成等方面的研究达成了进一步合作意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