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4月08日 星期五

李海兵研究员获国际合作重点基金项目资助

作者:科技处 发布时间:2015-08-20

从国家自然基金委ISIS系统获悉,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李海兵研究员获国家自然科学国际合作重点基金项目资助,项目名称为“利用钻孔长期监测研究原位汶川地震断裂摩擦作用:同震弱化和震后愈合”。资助经费245万元,项目周期为5年。这是李海兵研究员在2013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资助后再次获得重点支持的研究项目。

2008年5月12日发生汶川大地震后,许志琴院士、李海兵研究员敏锐意识到本次地震的特殊性,及时向党中央建议开展汶川地震实时科学钻探研究。同年,国家科技支撑项目“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获批开始实施。作为项目总工程师,李海兵及其课题组在项目开展过程中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获取了海量科学数据,取得了系列重要成果。同时,李海兵积极与国外著名的地震学专家学者开展合作研究,在国际核心期刊《科学》(Science)、《地质学》(Geology)、《构造地质学期刊》(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上发表了有关映秀-北川断裂带具有震后快速愈合信息、具有极其低的动态摩擦系数、发现了多期假玄武玻璃及其弱化机制等重要研究成果。

本次获资助的国际合作重点研究项目以“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WFSD)”五口钻井为主要研究对象,拟进行长期原位测量跨断裂的温度变化、渗透率变化,以及结合钻孔断裂带岩芯样品的显微构造、岩石学、矿物学、物理性质和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建立一个合适的温度与断裂摩擦系数相关的数值模型,直接确定原位汶川地震发生时断裂的摩察系数;获取汶川地震过程中原位断裂弱化、地震之后断裂愈合和重新强化的信息;结合在研的重点基金项目“汶川地震科学钻探岩芯中的地震断裂作用过程研究”成果,探讨汶川地震断裂破裂机制和破裂过程。该项目研究将从大地震断裂带内部的直接观测结果解决困扰地震地质和地震物理学领域几十年的关键问题——地震断裂的强度和滑移行为,进而全面认识断裂作用和地震机制,实现重大突破。

科技处 供稿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