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研发历史中,地质研究所在地球科学研究和基础地质调查等方面取得丰厚的科研成果,在国内外地学界具有很高的学术地位。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奖9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2项。2000年以来,获得国土资源科技奖32项,包括一等奖11项、二等奖21项。2000-2021 年发表学术论文4200 余篇,其中国际SCI 检索论文1223 篇,国内SCI+EI 论文1033篇,核心期刊论文1600余篇。出版专著77部,获得专利61项。
碰撞型斑岩铜矿成矿理论取得原创性突破 以青藏高原碰撞山带为野外实验室,采用多学科交叉、深部探测、数字模拟多技术方法融合在四维综合分析等途径,提出了碰撞造山带空旷构造单元和构造演化新模型,建立了碰撞造山成矿事件的时空结构,创建了“碰撞型斑岩铜矿成矿理论”,引发全球重新认识斑岩铜矿的成因,显著提升了在该领域的国际地位,拓宽了全球斑岩铜矿的勘探区域,指导了碰撞带的斑岩铜矿的勘查。该成果获201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中国最古老大陆的时代和演化取得原创性突破 首次确定华北克拉通存在多期次太古宙构造岩浆事件,提出27亿年TTG岩石在华北克拉通广泛分布,限定BIF铁矿主体形成于新太古代晚期,确定25亿年左右板块构造体制开始起作用,成果获得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嫦娥五号月球样品全球首篇研究成果发表在《科学》(Science)杂志 我所成功申请获批嫦娥五号第一批返回样品2.053g,确定了月球最新岩浆活动记录为距今19.63±0.57亿年;提出了月球最年轻玄武岩来源于月球深部的新认识;建立了月球表面年龄测定新标准。相关成果发表在《科学》(Science)杂志,为全球首篇以嫦娥五号月球样品为研究对象发表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的研究论文。
修订Pb 原子量并更新元素周期表 基于我所研究团队的成果,2021年5月,国际化学命名权威机构——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正式发布将铅元素标准原子量从原来的207.2±0.1修改为[206.14, 207.94]。铅原子量的修订,是地球科学在该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的标志性事件之一。这一成果将更新中学教科书元素周期表,对铅元素原子量的概念认识产生根本性影响。
现代区域地质填图技术方法体系构建与示范创新 以科研地调结合的理念,系统构建新一代区域地质填图方法体系。制定了新的区域地质调查和填图技术要求(《1:5万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提出、总结了基岩区和覆盖区不同岩石类型区的填图方法,分别为基岩区6种不同岩石类型区填图方法指南和9种不同特殊地质地貌区填图方法指南,填补了我国明确区域的填图方法的空白。
新一轮省级区域地质志编撰完成 通过《中国区域地质志》编制,把近30多年来获得的海量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等调查研究新资料进行综合集成,以志书和系列地质图件的形式编撰,目前已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32个省级地质志和2个重要地区地质志已基本完成。
深部地幔新物质及豆荚状铬铁矿成因新理论取得原创性突破 在铬铁矿中识别出不同类型矿物包裹体,首次发现并命名5种新矿物;在全球多条缝合带的蛇绿岩中发现金刚石等强还原超高压矿物,厘定出一种新的金刚石产出类型--蛇绿岩型金刚石。近年来,在全球5个板块古边界的15处蛇绿岩中找到了金刚石等深地幔矿物。
大陆科学深钻举世瞩目 上天、入地、下海是人类向自然界挑战的三大壮举。以许志琴为首的研究群体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于2007年胜利完成了国家大陆科学钻探重大科学工程,该工程引起国内外科学界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2002年被评为公众关注的中国十大科技事件,2004年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中心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2006年“中国大陆科学钻探渗入地下5158米”被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评委十大科技进展之一。
超高压变质带研究成绩斐然 中国中央碰撞带造山带与超高压变质作用研究,确立了横贯中国中部长约4000公里的两个世代的“巨型超高压变质带”,2004年被标注在全球超高压变质带分部的新位置上。在西藏雅鲁藏布江缝合袋中的布罗莎蛇绿岩中,发现来自深部(7300Rm)异常地幔矿物群和新矿物,成果多次被国际会议特效报告发表在《Geology》等刊物上。苏鲁地体三维空间不同类型岩石的系统研究。证实苏鲁-大别地体曾发生过低密度巨量物质深俯,在岩柯石英锆石微区中发现超高压阶段捕获的原生流体包裹体,深入探讨大陆版跨深俯冲-超高压变质过程中立体-掩饰相互作用机理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
地球生命起源研究获新突破 在辽西发现的中华神洲岛,支持了鸟类的“陆地奔跑”飞行起源理论;发现的最古老的胎盘类哺乳动物,将有胎盘哺乳动物的最早出现时间提前了大约5000多万年。首次发现了世界上最原始的鸟类化石——华美金凤鸟,标志着我国鸟类起源研究再次获得重大进展。在《Nature》和《Science》发表论文十余篇。
中国大陆三维岩石圈结构探测获新认可 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岩石圈三维结构数据库,刻划了中国大陆岩石圈三维结构及其演变,揭示中国岩石圈三维结构及地质、地球物理特征。造山带深部地壳结构探测方面,完成了西昆仑山塔里木盆地过渡带、大别山造山带前陆、阿尔金断裂、西秦岭-松潘-甘孜盆地、燕山造山带等数条深反射地震剖面,揭示了重要造山带精细地壳结构,取得一系列具有重要意义的表现。提出了印度板块和欧亚大陆在西昆仑山下部面对面碰撞的新认识,为研究青藏高原龙升机制研究提供了地球物理证据。
编制出版一系列重要基本图件 上世纪60年代以来,编制出版了全国1:100万国际分幅地质图,大地构造图、矿产图、内生矿场规律图,第一代中国地质图集,中国矿产图集和1:400万中国地质图及1:500万亚洲地质图系,获得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近年来编制完成了1:500万亚欧地质图、第二代1:100万国际分幅地质图、中国地质图集、中国矿产图集和1:400万中国地质图。近年来,中俄哈蒙韩五国合作编制了1:250万亚洲中部及临区地质图、大地构造图、固体矿产成矿规律图和石油、天然气、煤成矿规律图等全球、洲际和全国性地学图件数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