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往昔夏雨绵绵,时光轻抚,悄然流逝
一年一度的夏令营,圆满结营
点滴回忆,令人难以忘怀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
可,人生何处不相逢
期待重逢时,笑谈来时景
一次结缘,一生情谊
写段文字,纸短情长……
(夏令营视频可到公众号“地科院地质所”观看)
2024年7月11日-20日,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以下简称地质所)联合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六地质大队(以下简称六队)成功举办为期10天的第五届优秀大学生地学夏令营暨胶东半岛地学夏令营。来自吉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南大学等15所高校的21名优秀地质专业大学生相聚在一起,开启探索地学之旅。在开营仪式和京区基地实验室参观之后,以我国最大的黄金产地胶东半岛为主要考察地区,考察区域岩石组合与构造行迹、金矿地质特征与控矿因素和金矿采选冶全链条过程等,探究金矿资源形成与采选的奥秘,并赴六队参观学习,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内容丰富多彩。
图1 刘公岛东泓炮台遗址
本次活动在深化课堂教学内容、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和地质思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每一站都给同学们带来了深刻的学习体验与启迪,不仅拓宽科学视野,深入了解地球奥秘与自然壮美,激发大家对地球科学的浓厚兴趣和无限热情,也更加坚定了地质报国的信心和决心。
让我们一同回顾这段充实而难忘的旅程:
7月11日,开营仪式在北京举行,地质所党委书记朱书民、副所长杨志明和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生院研究生工作处处长刘恋等同志出席开营仪式。
图2 开营仪式
营员们参观了京区地质科研实验基地、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北京离子探针中心、自然资源部同位素地质重点实验室、电子探针和矿物结构分析实验室,并观摩了嫦娥五号月球样品,相关专家详细介绍了各类仪器与用途以及已取得的重要科研成果。
图3参观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和实验室
7月12日,在六队,大家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六地质大队重要回信,并参观了队史馆,了解到英雄地质队的发展历程、辉煌业绩和建设成果。营员们认识到,矿产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事关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一代代地质人急国家之所急,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走过了一段艰辛而又不平凡的历程,做好矿产勘查工作就是我们的使命担当,更加坚定了地质报国的信心和决心。
图4赴六队参观学习
从威海海蚀地貌与花岗片麻岩开始,在刘公岛观察了荣成岩套威海单位花岗质片麻岩和区域白垩系青山组玄武安山岩,揭示了威海地区地质演化历史。细致观察了荣成市中生代伟德山岩体、马腚水库岩体和昆嵛山岩体,在了解了岩浆岩空间组合与变化规律基础上,观察学习了区域内典型的多金属矿化。在乳山市考察了鞘褶褶皱、拆离断层、S-C组构和糜棱岩化等构造基础上解析了区域中生代大型拆离断层。在招远和莱州地区,考察了我国最重要的金矿集区胶东金矿床,系统认识了石英脉和蚀变型金矿化的异同与金成矿机理,同时参观了国际一流示范矿山——三山岛海域金矿智能矿山建设与采选冶全链条过程。在莱阳白垩纪国家地质公园,观察到恐龙化石群、热河生物群、白垩纪典型地层剖面、地貌景观和水体景观等,解读莱阳地质古生物、了解白垩纪地球演化和生物进化历程,同时观察了目前世界最大的张和国际树化石林。在莱阳荆山岩群典型露头上,仔细观察了古元古代高压泥质麻粒岩及其相关同斜紧闭倒转褶皱群野外基本地质特征,系统分析了胶北地体古元古代区域变质-变形历史与俯冲-碰撞造山过程。
图5野外考察合影
图6宋玉财研究员野外讲解
图7柴鹏副研究员野外讲解
图8刘平华研究员野外讲解
图9徐忠华正高级工程师野外讲解
图10参观三山岛矿山和山东黄金自然博物馆
爱国主义教育是夏令营活动的重要主题之一。营员们参观了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东泓炮台复原遗址、水师提督衙门和黄金博物馆等红色教育基地,重温习近平总书记教诲,赓续红色血脉,激荡前征之志。
图11参观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东泓炮台复原遗址、水师提督衙门
图12参观招远市黄金博物馆和罗山矿井
图13参观莱阳白垩纪国家地质公园
图14参观六队实验测试中心和山东省金矿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库
图15野外结束后专家团队带来精彩的学术报告
7月21日,结营仪式在莱阳举行。地质所副所长迟振卿、六队党委书记丁正江、副总工程师吕军阳和夏令营专家团队参加了仪式。营员代表汇报了夏令营活动的感受和收获,迟振卿副所长和丁正江书记为营员们颁发证书并合影留念。
图16结营仪式
图17营员代表汇报
迟振卿副所长在结营仪式上总结讲到:一是充分肯定了同学们的年轻活力和良好的精神风貌。二是感谢六队给予本次活动的大力支持,感谢专家团队用扎实的地质理论基础和丰富的野外经验带领大家开启地学之旅,把课本上的知识带到了野外,野外工作的基本功得到了充分锻炼。三是大家集体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给六队的重要回信,不仅是对六队全体地质工作者的充分肯定和殷切期望,更是对所有地质工作者的激励与鼓舞。坚定了广大地质工作者以实际行动推动我国地质事业不断前进的决心和信心。
六队的丁正江书记谈到本次与地质所联合举办夏令营活动,合作非常愉快,并高度赞扬了同学们对知识的渴望,对地质的热爱,还有营员代表的精彩汇报。也欢迎大家未来到六队工作,为我国地质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图18迟振卿副所长和丁正江书记讲话并为营员颁发证书
结营仪式结束后联欢晚会精彩开场、好戏连台,营员带来了朗诵、情景剧、歌曲等精彩节目。他们用最真挚的情感、最动人的表演,讲述着对地质事业的热爱、对生活的感悟以及对未来的憧憬。晚会现场,掌声与欢呼声此起彼伏,不仅是对精彩节目的认可,更是对同学们勇于展现自我、追求梦想的鼓励与肯定。最后,全体人员在营服上签名留念,共同记录下这段美好的旅程。
图19联欢晚会
本次夏令营得到了领导和科研人员的大力支持,迟振卿副所长、院研究生院王秀华副院长全程参加了胶东地区的野外考察,特邀宋玉财研究员、刘平华研究员、柴鹏副研究员和六队徐忠华正高级工程师指导胶东半岛地区野外地质内容讲解和样品采集等基本功练习。
此次夏令营活动为来自全国各地的在校大学生们献上了一次丰盛的地球科学知识的盛宴。营员们跋山涉水、听讲认真、思考深入、提问积极,互相切磋,经受住了体能与意志的考验,既让营员们充分了解胶东地区岩石圈物质架构与地质演化史、胶东金矿成矿特征与形成机理以及金在国民经济与科技国防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也加深了对地质事业的宏观认识,开阔了视野,增长了阅历,收获了真挚的友谊;同时展示了地质所地质科学研究底蕴以及专家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敬业精神。营员们纷纷表示回去后将争做地质所的宣传大使,为地质所的招生工作做好宣传。
相信这些活动所留下的美好回忆与感动瞬间,会镌刻在每一位参与者的心中。它见证了地质学子们在探索自然奥秘的同时,也不忘追求精神世界的丰富与多彩。愿亲爱的同学们,不仅细细品味并珍藏那些过往日子里的欢笑与成就,如同采撷夏日里最甘甜的果实,更要怀揣着满腔的热情,在人生的舞台上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本次活动特别感谢——
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六地质大队给予的支持!
期待大家报考地质所研究生
未来从事地质工作,赓续地质优良传统
在落实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中
发青年之声、聚青年之责、注青年之力
很开心见证了你们热烈而多彩的青春
青山折不断友谊,岁月染不黄记忆
结营,不结情
未来皆可期,山水再相逢……
活 动 精 彩 集 锦
营 员 说——
花英博:
来到了美丽的威海市,除了湛蓝的海水,清爽的海风,同样存在的还有“英雄地质队”;走出车站,迎着海风,乘着大巴,来到了环海路线,亲眼领略海洋地质作用对岩石的改变。海蚀崖、海蚀台、海蚀穴、海蚀拱桥,一个个书本上的词汇真实的出现在我的眼前,死板的理论也在此刻变得活灵活现。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只有领略真实才能理解知识。返回市区,来到了“英雄地质队”所在处。在队史馆中,第六大队勇于创新,艰苦卓越的精神,老一辈地质工作者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精神都值得我去学习,他们在最平凡的岗位上,为祖国寻找着富饶的矿藏;在馆内讲解过程中,徐忠华老师为我解答了成矿时代研究在生产过程中会起到哪些作用的问题,同时徐老师还为我介绍了他个人对胶东地区金矿床成因独到的理解和分析,一些原本看似合乎逻辑的理论实际上仍存在着很多矛盾,采用逆向的思维为我敲开了另一个世界的大门,令我茅塞顿开,也坚定了我未来对矿床方面研究的信念。
王里杰:
“似斑状结构基质是显晶质,斑状结构基质是隐晶质”原本《岩石学》的理论跃然纸上,现已呈现在野外,在眼前,我们需要求实;“似斑状结构于同期形成,等粒结构因温压适宜,矿物颗粒均匀生长至相似大小”结合课本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我们需要猜想……结束了一天两市五点的行程,回味着野外榨菜就面包的写意与快乐,真真正正地上了自然地质、理论结合实践的一堂大课——玄武安山岩、成矿石英脉、米山断裂……脚印是前行的见证,野簿是岩体的注脚,风雨是自然的伴奏,雨披是老师的呵护……山,就在那里,我们得攀;石,就在那里,我们得观!山月为伴,我们地质人风雨兼程,一直在路上——我们满怀无限的希望,为祖国寻找出丰富的矿藏!
斜长角闪片麻岩,糜棱岩,泥质麻粒岩的学习重新让我系统地复习了变质岩,拆离断层、鞘褶皱、S-C组构的学习让我加深了对构造运动的认识,北京离子探针中心、六队实验测试中心、黄金博物馆的参观让我大开科技眼界……这次历程不仅是地学知识的学习,还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学习——刘公岛“总体国家安全观”,甲午战争纪念馆,历史的重量压的我抬不起头——百年前的中国饱受欺辱,我们要铭记历史,不忘初心。心情是沉重的,责任也是重大的,吾辈应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一路风景一路感动,有太多太多值得记录,有太多太多值得回忆!
冷霞:
踏锦绣河山,揽地质胜景。山水可相逢,来日皆可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在山脊之上穿梭探索。渐变花岗岩,成矿石英脉,不成矿石英脉,热液蚀变等典型地质现象,向我们展现出一部“天然的教科书”。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实操测量,仔细刻画,认真描绘,将实践成果付诸于笔尖,呈沟壑纵横于纸上。我们在自然的课本里做着注脚,在大地的勾勒中探寻奥秘。野簿记录下的不仅是地质现象的缩影,更是我们专业的素养。探赜索隐,叩石垦壤。我们都会在野外学习中成为一名合格的地质人。
何王斌:
“搞地质的不能死读书,要多走走,多看看,野外是最好的老师。”这是我参加此次胶东半岛夏令营后最大的感悟。本次活动感觉像一场“书本与实际结合的考察旅行”。我理解到“多走走,多看看”对于地质人的重要性,从海蚀地貌到麻粒岩,糜棱岩和玄武粗安岩等岩石;从伟德山多金属矿床和石英脉型金矿到鞘褶皱和拆离断层;从石榴子石到似斑状花岗岩等等。所展现内容之丰富,之翔实,之精彩,起码对我来说是过去三年学习所达不到的高度。同时也有幸参观黄金博物馆、甲午战争博物馆和六队的队史馆,切身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回信中的精神,对六队的找矿成果以及“爱国奉献、开拓创新、艰苦奋斗”的精神由衷敬佩。
杜玥萱:
今天乘船登岛,海面上海鸥一路追随,景象十分壮观。登岛后我们看到了著名的炮台遗址,随后环岛一周看到了地质人的专属风景,这是独属于地质人的浪漫。而后我们参观了甲午中日战争博物馆和海军公所,甲午战争史料陈列在眼前,远比教科书更清晰、深刻、有力,在这里不需要任何陈词滥调的说教,真实的历史胜过千言万语。百年前的海面,战火纷飞,海浪翻滚,不平不安;百年后的海面,万象更新,平静的、和谐的、美丽的,祝愿祖国繁荣昌盛。
赵奕翾:
联想到我校《地貌及第四纪地质学》课程的老师在本学期提到过“边缘相”的研究热点。我想,如同“过渡相”所具备的地质意义(了解到固态相变中有时也出现过渡相,大抵是因相变驱动力不足而使其优先形成让反应更容易发生)。人生也是如此,从来不会是一帆风顺的,绝对需要经历千锤百炼的“突变性”“灾变性”动态转折,我们才可能相对地达到一个熵减平衡的静态稳定。有关脉石和矿石的划分,可以说是持续变化着的。所以无用和有用、失败和成功都是暂时的,是具有世俗主观性的;我们永远都需要有重头再来的勇气和意识。相信自己的选择,期待明天会更好!
韩安琪:
为期十天的夏令营,让我们从课堂走向野外,从理论学习走向实践操作,深刻体会到了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也磨砺了专业技能和团队协作能力。"我们满怀无限的希望,为祖国寻找出富饶的矿藏。"正如勘探队员之歌唱的那样,我们走在富饶的胶东半岛之上,行走过海阳所、蒋家店的地层剖面,寻找其上的地质历史和岁月痕迹。我们用脚印在祖国的盆地上丈量,在野簿上记录下所经历的地质历史,捕捉着胶东半岛上数万载岁月沉淀下的沧桑痕迹,探寻着历史的深邃与自然的奥秘。在学校课程学习中,我了解到实际生产中常常通过擦痕、阶步判断断层类型。观察平度断裂成矿带后,才发觉之前的理解多么浅薄,野外实际情况复杂多样,缺少典型的鉴定标志,若想准确判断其类型还需丰富的实践经历。“千淘万淘虽辛苦,吹进狂沙始到金。”黄金冶炼工序繁多,人生成长也需要挫折磨练,高山仰止志更高,脚步不停梦为桥,青春韶华不轻弃,回首奋斗心无悔!
谢鹏瑞:
在伟德山的深处,蕴藏着一种极为复杂的矿石,它仿佛是大自然的杰作,每一寸都凝聚了无数岁月的痕迹和地质的变迁,随着目光向外围移动,矿石的色彩和纹理逐渐过渡到普通的正常花岗岩。这种渐变的过程,如同晨曦初露时的朝霞,缓缓褪去斑斓的色彩,最终融入大地朴素的怀抱。然而,在这片看似平静的矿石世界里,隐藏着无数破碎和蚀变的痕迹。它们像是岁月刻下的伤痕,记录了地质活动的剧烈和无情。破碎的程度不一,蚀变的方式各异,使得每一块矿石都拥有了独一无二的故事和经历。在这些破碎和蚀变的区域,多期次的冲填作用如同大自然的魔法,将不同的矿物质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这些矿物质,有的璀璨夺目,有的深沉内敛,它们相互交织,共同编织出一幅幅绚丽多彩的地质图景。
陶杰:
参观北京离子探针中心,我仿佛进入了一个高科技的未来世界。实验室里摆放的那些精密的仪器,如同地球的“医生”,准确地诊断着岩石和矿物的年龄和成分。在这里,我第一次近距离感受到了科学技术在地质学研究中的巨大作用,它让我们能够更深入地探索地球的奥秘。在山东地质六队的队史馆里,我们漫步在历史的长廊中,仿佛穿越了时空,见证了六队前辈们如何在艰苦环境中,用智慧和汗水寻找大地的宝藏。听了到他们故事,我很敬佩,敬佩他们在不畏困苦的精神,同时也很震撼,原来我们的工作可以这么伟大。我感受到,地质学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对自然的敬畏和对未知的探索。作为一名地质工作者,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有勇于探索、敢于挑战的精神。
傅宇轩:
正如清澈的溪流需要源头活水的不断补充,我们的知识体系也需要持续的学习与探索来保持其活力与深度。与来自不同背景的同学和导师的交流与合作,让我认识到团队的力量。每个人对地质学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观察,通过分享和讨论,我们能够从多角度理解并解决问题,这不仅丰富了学习体验,也促进了个人成长,增长了见识。在活动中,我们面对各种地质难题,如解译地形的形成、分析岩石成分与定名、推测斑粒大小差异的成因等,这些难题激发了我们的思考,运用所学理论,结合观察到的现象,提出假设并进行验证,培养了我们面对未知挑战时的勇气和信心。每一次的实地考察、每一次的理论学习,都像是在知识的海洋中投下一粒石子,激起层层涟漪,引领我们探索更广阔的未知领域。
王亚梅:
登玲珑背有感:山前没相见。从前只知道胶东是我国最重要的金矿集区,也在矿床学实习课上触摸过来自玲珑的石英脉型高品味金矿石,而当我穿过丛间小路,真正地站在玲珑背上的时候,视野开阔,对面岩体上的雾气似乎也在将我们托起。山后要相逢。沿着幽深寒冷的平硐一直向前,我们才能知道矿工的工作是多么地艰难;招平断裂的产生也为金矿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可能;一边感叹自然的魅力,一边又欣赏着人类的智慧!
万子千:
绝对忘不了这个夏天,一个炽热的暑期,无论是天气还是人。怎么会忘记呢?海面朦胧的雾、远方传来的汽笛、阵阵的海风和摇晃的海船。而当第一缕阳光洒在黄海的时候,我的心便也潋滟在这波浪之中。海水在风的带动下形成波浪,在泥沙堆积的海滩上留下层层波纹;地层在板块的作用下摇摆起伏,在地质历史中留下起伏的波浪……胶东半岛之行,让我们的知识全方位的增长。地质的演化是漫长的故事,而在这里,黄金则是故事的脉络,似乎自一开始它便是主角。感谢地质研究所给予宝贵的机会,为我们打造了这般完美的体验。相信我和地质研究所的缘分不会就此停止。很多时候我们会说自己是孤独的求学者,但是感谢这次相遇,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