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4月08日 星期五

要闻简讯

短周期地震密集台数据初步揭示西藏定日6.8级地震源区
地壳内部结构成像

来源:地调局地质所 作者:李文辉、卢占武、蔡蔚 发布时间:2025-01-15

  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25年1月7日9时5分在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87.45° E, 28.5° N)发生6.8级地震,造成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为了更好理解本次地震源区的深部构造特征,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岩石圈研究中心团队利用2023年4 ~ 6月在地震源区周缘东西向布设的短周期密集台剖面数据(图1a),采用接收函数方法获得了该区的地壳结构成像,并对其发震构造进行了初步分析。

  野外数据观测使用ZLAND-3C三分量便携式地震仪台间距~1.2 km,持续观测41天,记录到震级Mw 5.5以上的远震事件(震中距3~95°)33个,成像处理剖面长度~160 km(126台。通过数据截取、去仪器响应、滤波(0.1~2 Hz)、重采样、坐标旋转等处理流程采用时间域迭代反褶积方法(高斯系数5.0提取接收函数1752条,并选取USTClitho2.0作为速度模型进行共转换点(CCP)叠加获得了该区域地壳结构成像(图1b)。

  成像结果显示区莫霍面深度55 ~ 67.5 km, 地壳自西向东逐渐增厚。代表印度俯冲地壳界面的主喜马拉雅逆冲断裂(MHT)分布在35~43 km深度,在壳内存在两处错断。根据转换震相变化特征推断位于深度8~20 km 的正转换震相代表藏南拆离系(STDS)底界面,而该界面有多处错断。在申扎-定结裂谷附近,MHT发生错断,且STDS正震相缺失,形成了一个明显的壳内构造变化带。而本次地震触发于一条在0~15 km深度范围分布的上地壳伸展断裂,该断裂整体位于上述变化带的西侧边缘,初步分析认为本次地震是印度、欧亚大陆碰撞挤压导致壳内应力持续积累,最终通过地壳上部南北走向伸展断裂释放的结果。


图1  (a) 研究区地质构造和远震事件分布图和(b) CCP剖面图

  *该观测数据由中国地质调查项目(DD20221647)采集,成像研究工作与自然基金项目(42174124、U2344219)联合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