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4月08日 星期五

要闻简讯

喜讯!地质所蝉联国家自然科学奖

来源:地调局地质所 作者:科技处 发布时间:2021-06-24
  
 

  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今天上午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我所侯增谦院士、杨志明研究员及其团队的研究成果《碰撞型斑岩铜矿成矿理论》荣获201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主要完成人为:侯增谦、杨志明、高永丰(河北地质大学)、郑远川(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和张洪瑞。本次获奖是我所连续第二年斩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充分表明我所在地学基础研究重大理论创新和重大科学发现等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系列成果的取得扩大了我所在地学领域的影响力。

  斑岩铜矿是全球最重要的、业界最关注的铜矿类型。国际普遍接受的经典成矿理论认为,斑岩铜矿多产于岩浆弧环境,形成与大洋俯冲有关。侯增谦院士团队研究发现,碰撞带环境也可产出大型斑岩铜矿,进而对经典理论提出了挑战。十多年来,研究团队通过青藏高原斑岩铜矿带的详细研究及全球对比,创建了“碰撞型斑岩铜矿成矿理论”,并取得支撑这一新理论的科学发现:(1)证实成矿斑岩起源于加厚的新生下地壳的部分熔融;(2)发现成矿所需的水来自幔源碱性岩浆的混合注入及源区角闪石分解;(3)证实成矿金属及硫主要起源于碰撞前沉淀于下地壳中硫化物的熔融分解;(4)发现碰撞型斑岩铜矿呈强叠加的蚀变矿化分带模式。碰撞型斑岩铜矿理论的创立,显著提升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地位,拓宽了全球斑岩铜矿的勘探区域,指导了碰撞带斑岩铜矿的勘查工作。国际著名杂志EARTH撰文指出本成果引发全球重新认识斑岩铜矿的形成机制

  此外,研究团队还获得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称号,主要完成人当选为国际应用矿床地质学会(SGA)区域副主席、国际经济地质学会(SEG)理事,并获SEG区域副主席讲席奖。        

  第一完成人侯增谦院士简介:侯增谦,1961年生,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基础研究计划“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地”项目负责人。现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兼任国际地学计划(IGCP)中国委员会主任、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副理事长、《岩石矿物学杂志》主编、《Acta Geologica Sinica (English Edition)》主编、《Science Bulletin》副主编等。主要从事大陆成矿理论、矿床成矿模型和勘查评价方法研究;创建了碰撞造山带成矿理论, 揭示了碰撞成矿系统的基本特征和发育机制;建立了碰撞型斑岩铜矿、褶冲系铅锌矿、碳酸岩型稀土矿等成矿新模型,阐明了大陆碰撞过程中金属富集机制和成矿机理;初步揭示了青藏高原区域成矿规律,科学预测了四条大型矿化带,理论指导找矿取得了重大突破。发表SCI论文180余篇,主编国际学术期刊英文专辑4部,出版专著4部,SCI论文他引5000余次。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国际经济地质学会(SEG)区域副主席讲席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