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4月08日 星期五

要闻简讯

长宁地震后 地质所“活动构造与断裂作用团队”在行动

来源:地调局地质所 作者:科技处 发布时间:2021-06-24

  2019617225543秒,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发生6.0级地震。地震发生后,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研究所李海兵研究员带领的“活动构造与断裂作用团队”迅速启动应急机制,就发震机理等问题开展研讨,并组织精干成员第一时间赴现场开展实地调查。18日上午,团队成员云锟博士、董建明助教和研究生梁昌键已到达现场并开展了相关调查研究工作。

  研究团队对受灾地面及其房屋破损分布状况进行了现场调查,力争在震后第一时间获取第一手研究资料。通过震后两小时主震和余震数据分析,结合以往大地震活动断裂研究结果,推断此次地震不会产生地表破裂,地下深部破裂带(发震断层)走向可能呈北西-南东向,长度约在20km左右。从震源机制解来看,本次地震具走滑兼逆冲性质。根据余震的震源精定位数据分析,并结合区域地质调查资料,研究团队认为发震断层位于长宁背斜轴部,背斜长轴为北西-南东向,长约50km,短轴长约20km,推测受此次地震影响的主要破坏区可能分布在发震断裂的东南部附近,即长宁县双河镇和珙县珙泉镇。此推断与现场调查结果和灾情报道一致。下一步,研究团队将利用汶川地震长期观测站的多种监测数据对这次地震的发震机理进行深入研究。
  地质所“活动构造与断裂作用团队”长期从事活动断裂与地震机制的研究工作,自2001年参加东昆仑地震科学考察以来,先后参加了于田地震(2008)(M7.3)、汶川地震(M8.0)、玉树地震(M7.2)、雅安芦山地震(M7.2)、于田地震(2014)(M7.2)、尼泊尔地震(M8.1)、阿克陶地震(M6.7)、九寨沟地震(M7.0)等的现场考察研究工作,为认识地震机制、抗震救灾、灾害评估和防震减灾提供了详实资料和科学依据。
 
              研究团队成员云锟博士18日中午发回的长宁县金鱼村受灾房屋破损状况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