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4月08日 星期五

要闻简讯

“第二届中俄中亚造山带学术研讨会”圆满闭幕,成果丰硕

发布时间:2021-06-24

  由地质所和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地球地壳研究所发起和组织的中俄中亚造山带学术研讨第二届会议于2017年9月6日—13日在俄罗斯伊尔库兹克举行。本次会议由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地球地壳研究所主办,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协办。来自中国、俄罗斯、蒙古国、德国、英国等国的60余位科学家参加了会议。

 会上,参会代表以口头报告或展板的形式介绍了中亚造山带各领域研究的最新进展,内容涉及中亚早期地壳演化、增生造山带与碰撞造山带对比及鉴别标志、关键地区地球物理剖面、关键地区古生代—中生代地体拼合过程及变质—岩浆作用响应、新生代火山作用、典型矿床等多个方面。地质所王涛研究员、侯贺晟研究员等9人参加了会议,均作了口头报告。其中,王涛研究员报告为“Outline of granitoids the Central Asia Orogenic Belt: focused on the southern part(中亚造山带南部花岗岩特征)”,侯贺晟研究员的报告题目为“Discussio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ep seismic reflection patterns and tectonic units of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Central Asian Orogenic Belt in Northeastern China(对中亚造山带东部地震深反射模式和构造单元划分的讨论)”。会议期间,王涛研究员等还利用各种正式和非正式场合,向与会代表介绍了即将申请的新IGCP项目的相关情况,激发了各国代表的广泛兴趣和热烈讨论。

  会后开展了为期4天的野外考察(9日—12日),考察路线集中于贝加尔湖地区的西伯利亚克拉通南缘及拼贴于其上的奥尔洪(Olkhon)地体。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时期,二者之间存在古亚洲洋北支,与洋盆的开启、俯冲、闭合和陆陆碰撞相关的大量地质记录在贝加尔湖地区被存留下来。参加野外考察的各国科学家认真考察了各类地质现象,并对它们的形成机制和地质意义进行了深入探讨。

  中亚造山带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显生宙增生造山带,连接着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克拉通和中国的塔里木—华北克拉通,横跨中国、蒙古、吉尔吉斯坦、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等国家,面积超过1000万平方公里,发育了一系列的世界级超大型矿床和巨型成矿带,其中大部分构造单元和成矿带都跨越国境,开展国际合作和跨境研究十分必要,对于实现理论认识创新和找矿突破、助推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黄河 供稿)

 

参加“第二届中俄中亚造山带学术研讨会”各国代表合影

 

参会代表围绕展板内容开展交流讨论 

 

侯贺晟研究员向参会代表展示深反射地震剖面成果

 

参加会后野外考察的各国科学家合影

 

参会代表就野外地质现象展开热烈讨论

 

 

野外考察期间,主办方每天晚餐后组织一小时左右非正式讨论,参会代表针对日间观察到的地质现象及其他感兴趣的学术话题开展自由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