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4月08日 星期五

要闻简讯

[转载]西安中心与地科院地质所开展“1+1”野外现场研讨会

来源:西安地调中心门户网站 作者:能源处 宋博、余龙 发布时间:2022-03-09

为了推进局“北方新区新层系油气资源调查科技攻坚战的实施,贯彻落实局党组关于“加强地质调查与科技创新融合”的决策,2017816日至19日,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中心和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30余位专家联合在内蒙古鄂济纳旗联合召开了以“银额盆地石炭—二叠系油气资源调查”为主题的野外现场研讨会。

银额盆地是一个经过多期改造的以中生代沉积为主体的叠合盆地。西安地调中心已在此开展了10余年的基础地质与油气地质调查研究工作,取得了大量原创新资料与丰硕的成果,,通过开展石炭—二叠纪盆地形成演化、沉积充填、烃源岩分布与地球化学特征、烃源岩热演化史,以及石炭—二叠系沉积之后的构造沉积演化与油气保存条件的综合研究,提出了银额盆地为石炭—二叠纪与中生代叠合盆地的新认识,并查明石炭—二叠系发育多套厚度大、有机质丰度中等—高、干酪根类型以Ⅱ型为主、演化程度中等—高的3套良好烃源岩,明确了其油气地质条件。特别是拐参1井二叠系获得工业油气流,延哈参1井二叠系获得工业气流及少量凝析油,实现了1955年勘探以来二叠纪地层油气的重大突破,进一步证明银额盆地石炭—二叠系具有良好的油气潜力。

为了进一步扩大成果,查明基础地质问题,明确烃源岩空间展布与油气保存条件,生储盖组合等油气地质条件,围绕盆地性质,地层时代、分布及区域对比格架,有利沉积相带分布,油气保存条件等关键地质问题。西安中心和地科院地质所启动“1+1”攻关模式,集中多学科专家,共同“把脉”、“会诊”银额盆地石炭—二叠系油气地质问题。

专家们一到达额济纳旗的当天下午便不顾疲劳直奔基地观察岩心,并进行了现场讨论。4天间,考察了距基地200公里外的埋汗哈达和大狐狸山两条代表性的石炭—二叠系剖面,观察三口井的岩心(蒙额地1井、蒙额参1井和额探2井),累计心长达近3000m;采集了250个古生物(孢粉和叶肢介)样品;除了考察过程中的讨论外,还举行了两场专门的讨论会。与会专家畅所欲言,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气氛十分热烈。专家们充分肯定了西安中心10多年来所做的大量、系统的基础调查工作,如,建立了覆盖工作区的多重地层格架,地表和钻探都证实工区存在石炭—二叠系烃源岩,提出了石炭—二叠纪原型盆地的模式和油气资源潜力的若干认识。同时,也以科学家认真负责的态度,提出了一些进一步深入解决的问题和建议。专家们认为:针对目前勘探、研究的现状和问题,有必要由西安中心与地质所联合成立科技攻关团队,加强多学科结合的基础研究,重点开展以下工作:

一、深化对银额盆地的整体认识。进一步调查露头区、覆盖区盆地结构及其充填建造与烃源岩地层的时空展布;进一步开展精细年代学和地层古生物研究,精细确定地层时代,系统调查研究原型盆地模式,特别是甄别对比不同构造属性的盆地的标志和特征,凝炼符合实际地质特征和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原型盆地模式,指导勘探部署。

二、充分注意后期构造和同期岩浆岩活动对盆地的影响作用,围绕银额盆地石炭—二叠纪构造背景、沉积建造、构造改造等关键地质问题开展专题地质填图;结合其他因素,评估现存烃源岩残余生烃潜力。

三、在中生界覆盖区,系统收集地球物理、钻探资料,地质与地球物理结合,初步建立三维框架,重点有利区带开展三维地质填图。可以考虑部署2穿越整个盆地的近南北向地震剖面,查清盆地的结构框架,加强构造变形的调查研究,建立构造格架。

四、开展区域对比,进一步加强北方尤其是天山兴蒙带石炭二叠纪盆地形成演化背景、成因类型与充填特征研究,构建不同类型盆地的结构构造,为明确天山—兴蒙构造带石炭—二叠系油气地质条件与资源潜力奠定基础。既为区域性石炭—二叠系油气资源评价提供依据,也同时深化和完善工区内的地质规律的总结。

通过现场会,为今后勘探指明了方向,对银额盆地甚至整个北方石炭—二叠系进一步开展油气基础地质调查与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为局号召的“1+1”合作模式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本次会议由西安中心副主任丰成友、地科院地质所副所长王涛联合带队,参会代表包括地科院地质所、西北大学和西安中心等在内的涵盖构造、岩石、沉积、盆地分析、地层与古生物和石油地质等学科的专家组成员和相关科技人员共计30余人。

 

现场观察岩心

野外地质剖面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