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27日-9月4日,第35届国际地质大会(35th International Geological Conference)在南非开普敦成功举行。来自全球一百多个国家的4000余名地学领域不同专业代表参会,中国代表超过800人。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李廷栋院士、许志琴院士和高锐院士等45名科技人员参加了本次大会,其中39人做了41场会议报告,涉及构造地质学、变质岩与前寒武研究、地质编图建库、岩浆岩岩石学、地球化学、古生物等多个研究领域。参会人员数量在国内地球科学领域的相关院所、高校中名列前茅。通过积极参与地质大会的学术活动和野外考察,地质所科研人员向国际地球科学界全面、系统、深入地展示了我所的科研成果、学术水平和科研人员的精神风貌。
地质所专家作为召集人组织了3个专题,并参与组织了4个专题,包括,“Diamonds and Crustal Recycling into Deep Mantle-深部地幔中金刚石和壳源矿物的循环过程专题”(杨经绥研究员等)、“Geodynamic and metallogenic processes in the Tianshan orogeny and adjacent areas, Central Asia-天山及邻区地球动力学与成矿作用”(王涛研究员等)、“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Deformation and Metamorphism during Orogenesis-造山作用变质与变形关系专题”(曹汇博士等)、“Deep process and metallogeny in Eastern-Central Asia -中-东亚深部过程与成矿作用”(李廷栋院士等)、“Crust formation and recycling from the Hadean to the late Archaean: The transition to plate tectonics-冥古宙至太古宙陆壳形成及循环:板块构造的过渡”(刘敦一研究员、刘守偈博士等)、“Permian global events and correlations-二叠纪全球事件及对比专题”(金小赤研究员等)、“HP-UHP metamorphism and tectonic evolution of orogenic belts-高压-超高压变质和造山带构造演化”(张泽明研究员等)。
其中,“深部地幔中金刚石和壳源矿物的循环过程”专题有来自中、美、德、南非、土耳其、瑞典等10位专家介绍了关于松多榴辉岩、雅鲁藏布缝合带蛇绿岩、蛇绿岩型金刚石、阿尔巴尼亚铬铁矿的最新研究成果,内容涵盖超高压变质过程记录,特提斯洋在雅江的演化,豆荚状铬铁矿的形成过程等多方面。“天山及邻区地球动力学与成矿作用”专题有来自中、英、俄、法4个国家的26位专家展示了天山及邻区研究的最新成果,内容涉及中国及中亚天山及邻区前寒武及古生代构造演化、增生造山机制、区域成矿、岩浆岩深部示踪、盆地演化等方面。。“变质与变形关系”专题,来自中、澳、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的10位专家介绍了造山过程变质作用温压计算、构造变形挤出机制及变形年代限定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区域涵盖喜马拉雅、科迪勒拉、云南三江等造山带。“二叠纪全球事件及对比”专题10个口头报告,由来自中、美、澳、南非、印度、丹麦等多国科学家介绍了关于二叠纪地质演化的最新研究成果,内容涵盖二叠纪生物绝灭在海相和陆相地层中的记录,二叠纪全球牙形石地层,碳酸盐岩沉积记录及古地理、古气候意义,南非和澳大利亚等地的冈瓦纳地层序列与最新的年代证据,二叠-三叠界线生物复苏的模式等多方面。
会议期间,我所参会人员积极与各国参会代表深入交流,探讨开展一系列新的国际合作计划和活动。许志琴院士团队与巴基斯坦白沙瓦大学Asghar Ali教授初步达成共同开展巴基斯坦境内喜马拉雅西构造结构造演化研究的合作意向。国际前寒武纪研究中心举行了工作会议,确定Alfred Kröner教授为新任主任,增加了新的成员,商定了明年开展的学术和培训活动。我所中亚研究团队与俄罗斯专家商议了2017年举办第二届中俄中亚学术交流会。
(地质所国际地质大会代表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