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4月08日 星期五

第一届“地震破裂和断层作用”中德双边研讨会成功召开

作者:大陆动力学实验室 发布时间:2015-11-19
 

20151031日至116日,第一届“地震破裂和断层作用”中德双边研讨会在四川成都郫县顺利召开。会议由中德科学基金研究交流中心资助(项目编号:GZ1231),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李海兵研究员和德国地学研究中心克里斯托弗·詹森(Christoph Janssen)教授作为双方召集人。来自中、德、日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近百位知名专家和青年科技人员参加,31人做了学术报告,

在国家科技专项“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WFSD)”项目及中国地质调查项目的支持下,在许志琴院士首席科学家的指导下,李海兵研究员团队近年来围绕龙门山构造带开展了大量深入的考察研究,揭示了震后深部结构并获取了两条发震断裂不同地段、不同深度的数千米岩芯。德方Janssen教授研究团队在地震断裂显微构造、断裂弱化等领域具有显著的权威优势,并以特色的结合FIB三维超显微切割技术透射电镜分析手段享誉地学界。自WFSD项目实施以来,双方保持了良好的合作研究关系,开展了多次学术访问及合作研究。此次研讨会上,外方专家的报告涵盖地震断层岩石矿物学分析、古地震事件测年、流体-岩石作用机制、断层活动物理模拟计算等各个方面。中方与会者的报告覆盖了青藏高原周缘断层带活动机制、地震断层模拟实验、断层岩显微分析和磁学研究、地表破裂带分布及钻孔监测等不同方向。通过报告及交流研讨,双方对彼此的研究领域、特色优势和未来研究设想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

研讨会后,在李海兵研究员团队的带领下,参会成员实地考察了映秀-北川同震地表破裂带野外露头、老北川地震遗址、汶川地震博物馆,以及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工程岩心库。通过实地考察和现场研讨,大家对2008年汶川大地震断层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

通过此次研讨会,中外专家对近年来有关地震断层滑移及震后愈合机制相关领域的研究进行了详细梳理。双方将以汶川地震断裂带为中心,配合青藏高原周缘活动断裂研究,综合利用汶川科钻宝贵岩心样品、独特的同震地表破裂带及保存完好的钻孔,凝练出科学问题和突破点,深入融合双方在各自领域的研究优势,精诚合作,积极交流,将已有的高层次合作进一步加强和深化,借力于中德两国政府不断推进的科研合作大环境,扎实推进双方在本领域的科技协作和创新,更好的服务于地震作用的深入科学研究。

会议中方专家来自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成都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武汉大学、台湾大学、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以及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等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侯增谦所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姚玉鹏处长、刘羽处长、刘哲教授和中国地质科学院探矿工艺研究所胡时友所长作为嘉宾到会并致辞表示祝贺。

(司家亮  供稿)

 

1 研讨会部分代表合影

 

图2 会议代表野外考察汶川科钻2号孔(WFSD-2)长期监测现场

图3 会议代表在虹口高原村考察同震反冲形成陡坎构造

图4 会议代表参观北川地震博物馆

 

 
访问次数 : 
1001814452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