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4月08日 星期五

地质所两项科研成果入选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2014年地质科技十大进展

发布时间:2015-02-09

1月15—16日,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在北京召开了2014年度科技成果汇报交流暨地质科技十大进展评选会。来自国土资源部、科技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多家单位的34位院士、专家投票评选出了10项成果。地质所万渝生研究员团队“揭示华北古老大陆地壳结构及演化过程成果”及李海兵研究员团队“汶川地震断裂作用研究成果”脱颖而出,入选2014年度地质科技十大进展。

万渝生研究员团队在地质调查项目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联合资助下,通过精度测年和综合研究,在冀东地区发现大量38-35亿年形成的碎屑锆石,在鞍山地区发现38-31亿年多期岩浆活动,证明鄂尔多斯地块强烈卷入古元古代晚期构造热事件,首次在华北克拉通划分出三个年龄大于26亿年的古陆块,深化了华北克拉通早期地壳演化、壳幔相互作用及沉积变质铁矿的认识。相关成果在《前寒武纪研究》、《冈瓦纳研究》、《美国科学》等国际学术期刊发表,受到国内外专家好评。

李海兵研究员团队在科技部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地质调查项目联合资助下,联合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等单位,详细研究汶川地震破裂带性质、破裂过程、地震断裂带结构、大地震的断裂弱化机制与强化作用,揭示了龙门山断裂带的地震断裂、蠕变断裂及变形机制,分析了石墨层与大地震的关系,测出世界上最低的断层摩擦系数,首次记录到大地震后断裂快速愈合过程信息,完善了地震断裂理论,对深化认识汶川地震机理具有重要意义。主要成果在《科学》、《地质学》、《构造物理》等国际核心期刊发表,产生了重要的学术影响。

访问次数 : 
1001814452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