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4月08日 星期五

彰显科技实力 谋划未来发展——地质所2014年度成果报告会成功召开

发布时间:2015-01-28

 正值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和地质调查工作转型的关键时期,为了展示在地质调查和科学研究、地质编图及新技术研发方面的最新进展和成果,研讨发展战略,提升服务能力,促进成果转化,争取更多的交流合作机会,2015年1月25日,地质所在地科院会议室举办了“2014年度科技成果报告会”,集中展示了2014年度的重要科技成果。

大会报告前,侯增谦所长简要介绍了地质所的整体实力和2014年工作进展。2014年,地质所在自然科学基金申报、论文发表、科研成果、人才培养、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批41项,资助率45.6%,总资助项数和经费(4180万元)达历史最高水平,其中重点项目5项,杰出青年基金1项,打破了国土资源部连续7年的“杰青荒”;发表论文269篇,其中SCI/EI论文192篇(包含国际SCI论文120篇),国内引用率列全国科研机构第14位;获地调局十大科技进展2项,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排名第2);曾令森研究员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资助,并入选杰出青年基金获资助者代表;刘敦一研究员荣获“2014年汤森路透中国引文桂冠奖--高被引科学家奖”;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顺利通过建设期验收;离子探针中心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2013年度用户满意度调查中获总体满意度排名第一。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地质所在国家科技平台建设、承担国家重大项目能力(如重点基金)、科技创新能力(人均成果论文)、成果产出水平(如国家奖励)等重要指标上,在国内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和科技竞争力。

报告内容分两个主题。第一部分是技术方法,刘敦一、朱祥坤、高锐、于常青四位研究员分别从离子探针设备研发、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地球物理等方面阐述了技术发展、自主创新及应用情况。第二部分是基础地质理论与地质调查研究方面,李锦轶、万渝生、杨经绥、李海兵、吕君昌、丁孝忠6位研究员分别汇报了中国大陆构造、前寒武纪地质、蛇绿岩中的金刚石、汶川科学钻探、古生物及地质编图方面的主要进展和新发现、新认识。

——同位素地质学专用TOF-SIMS科学仪器是在科技部重大专项支持下、我国自主创新研发的大型仪器,首次将TOF-SIMS应用于精密同位素分析及元素丰度测定,在脉冲提取离子多次反射飞行时间质量分析器应用于二次离子探针质谱、小束斑一次氧离子源、二次中性粒子激光后电离技术等多方面取得创新成果,有力地支撑了地质科研工作。

 

——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方面,率先研发了MC-ICPMS钛同位素高精度测试技术,率先在国内建立了铁、铜、锌、钼、镁、钛等同位素的高精度测试方法;通过模拟实验和地质调查两个途径进行了同位素分馏理论研究,并应用于环境演化、矿床成因研究等。

——地球物理深地震反射剖面累计超过2500 km,横过青藏高原的西南缘、中部到高原东北缘,揭示了青藏高原典型地区的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的精细结构,获得许多鲜为人知的科学发现,促进了青藏高原地球动力学研究。

 

——地质、测井、地球物理三位一体的系统研究,为云南勐野井地区固相钾盐矿床及青海柴达木盆地液态卤水地球物理预测奠定扎实的基础;水合物三维地震探测,采用创新性检测技术及解释方法预测了天然气水合物的位置,钻探结果与预测结果一致。

 

——中国大陆构造研究方面,对塔里木古陆与华北古陆的关系、华北北缘的构造演化、大兴安岭构造格局、松辽盆地两侧的古生代构造单元等一系列重大地质构造问题有新的认识;重建了中亚地区二叠纪构造环境及华北古陆中元古代以来演化历史;重新定义了大型变形构造并提出了具体分类方案,编制了中国大型变形构造图,提出了变形系统概念及其主要类型划分方案,总结了中国大陆古生代以来主要变形系统和蛇绿岩和陆块的时空分布,编制了中国大陆板块构造格架图,把中国大陆形成演化概括为6个大陆演化旋回。

——前寒武纪地质方面,华北克拉通太古宙陆壳形成演化研究认为,华北克拉通以~2.5 Ga构造岩浆热事件为特征,但是大量~2.5 Ga花岗质岩石为~2.7 Ga陆壳物质的壳内再循环产物,证明华北克拉通遭受了新太古代晚期强烈构造热事件的叠加改造。

 

——蛇绿岩矿物学研究成果在学术界影响巨大,在全球6个不同蛇绿岩带中发现了金刚石、碳硅石、柯石英等深部矿物,其中一些超高压矿物来自下地幔深度,国际上首次报道了蛇绿岩中发现原位产出的金刚石。这些发现表明,蛇绿岩大洋地幔橄榄岩中可能普遍存在深部地幔矿物,这是一个前人未曾识别出的极其重要的地质现象。这些发现获得国际同行认可,并被俄罗斯同行放入野外考察指导手册。

——首个研究陆内大地震的科学钻探——汶川地震科学钻探(WFSD),沿两条汶川地震地表破裂带布置六口科学钻井,确定了汶川地震断裂带结构、大地震的断裂弱化机制、强化作用和震后快速愈合行为,并从断裂变形作用角度阐明了龙门山断裂带的地震断裂和蠕变断裂的变形机制。测量到了世界上最低的断层摩擦系数、断裂强化行为和第一次发现大地震后断裂快速愈合过程信息,不仅对认识汶川地震机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且完善了断裂理论,直接回答了地震物理学领域中长期未解的问题,并对认识地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恐龙及古生物学研究方面,在我国南方首次发现霸王龙近亲长吻霸王龙类——中国虔州龙;成功装架了目前世界最大的恐龙—巨型汝阳龙,并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展出;发现双孔类产后亲子抚育行为的最早化石记录。

——中国埃迪卡拉纪微体生物群及生物地层学研究方面,在三峡地区发现大量微体化石新材料,绝大多数为新属种或首次在我国发现的属种,2014年正式描记并发表的达94种,含3个新属、40个新种及20多个首次在我国发现的类型;利用微体化石开展了生物地层的国际对比,为开展界线层型(金钉子)研究提供了依据。

——编制完成一系列重要地质图件,包括1:250万月球北极地区地质图(LQ-1)、1:50万月球第谷月坑区域地质图(编稿图)、1:300万《中国及邻区地质图》、新一代1:500万中国变质地质图、中国西部蛇绿岩构造图、1:500万中国大地构造与含油气盆地分布图、中国油气大区与主要含油气盆地图、中国大地构造与含煤盆地分布图以及南华纪-石炭纪重点油气层系全国岩相古地理图(1:1200万)等;指导完成了11个省(区)新一代《区域地质志》和系列图件的编制,提出全国大地构造单元划分方案;五国合作编图项目启动第三阶段《西太平洋大陆边缘深部过程与成矿作用研究》及地质编图工作,完成“1:250万亚洲北—中—东亚及邻区地质图系”的出版。

7位两院院士、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及六大区调中心、中国科学院、中国地震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以及地质所科研人员和研究生共200人参加了报告会。报告结束后,院士、专家进行了点评讨论,并对地质所今后科技发展提出了建议。

(科技处供稿)

访问次数 : 
1001814452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