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质研究和新的同位素年代学测年的基础上,地质所科研人员将出露于河南鲁山地区的原“太华岩群”分解为古元古代变质表壳岩为主的上部岩系“鲁山岩群”和以新—中太古代TTG岩系为主的下部岩系“太华杂岩”,二者之间为不整合接触。
河南鲁山地区分布的早前寒武纪地层,原命名为太华群,后改称太华岩群,分为上下两套岩系,断续出露于华北克拉通南缘陕西省的小秦岭和河南省的崤山、熊耳山、鲁山、舞阳一带。河南鲁山为太华岩群的标准剖面产地。近年来,研究人员在该地区做了大量地质研究工作,研究程度不断深入,新的精确的同位素测年资料不断增加测年数据,使其年代的定位更加可靠。研究表明:上下两套岩系地质特征很不相同,时间相隔5~7亿年,因此原“太华岩群”这一统一地质单位已不再适用,需重新厘定,以便与相邻地区和全国同类前寒武纪地质体更好地加以对比。科研人员提出了原“太华群”的重建方案:鉴于“原太华岩群”的上部岩系是华北克拉通南缘基底之上的一套大陆边缘沉积,其底部不整合于下岩群的TTG岩系及其所包裹的表壳岩之上,其时代已确定为古元古代,由于它的岩性、构造特征均有别于下部岩系,因此,从地层命名角度已不宜于列入“太华岩群系列”,上部岩系的标准剖面在鲁山,其岩性可以与小秦岭、熊耳山北侧和舞阳等地同类岩石对比,建议以新—中太古代TTG岩系为主(70%)和伴生少量变质表壳岩(约30%)的下部岩系改称太华杂岩。上部的古元古代变质表壳岩系,因其标准剖面在鲁山,可以用“鲁山岩群”替代“原太华岩群上亚群”(这一地层单位曾被涂绍雄(1996)建议过)。重新厘定后的地层名称,将不再出现命名上的混乱,也便于对比。原称太华岩群的下岩系主要约70%的变质TTG岩系和约30%的变质表壳岩组成,属华北克拉通南缘的太古宙古老基底,按地层命名要求,不能再用岩群,改称太华杂岩,其时代为新—中太古代。相关论文发表在《地层学杂志》38卷1期上。
论文查看地址:
http://www.dcxz.cbpt.cnki.net/WKB/WebPublication/paperDigest.aspx?paperID=7d452112-fd67-4dbc-ad51-4ce18004fec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