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地质研究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贯彻落实部、局、院工作部署,坚持“立足地质基础,发挥学科优势,围绕国家目标,服务资源勘查,拓展发展空间”的总体工作思路,努力建设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创新型研究所,不断提高地质科技支撑能力和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在项目立项实施、科技成果产出、人才培养、科技能力建设方面又取得丰硕成果。 一、科技立项成效显著 地质所历来重视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和布局规划,将相关项目立项申报和实施作为科研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实抓好。在2007年制定的科技发展规划基础上,2011年提出了新时期地质所科技发展构想,做好顶层设计。在洲际、全国、重要地域与领域布局了重大研究计划,形成了11个地调局计划项目,构成了地质所重大科技计划和项目的基本框架。 2013年在全体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一批重大地调计划项目、国家及国际合作等大批项目得以落实。其中,地质调查项目论证通过了11个计划项目,61项工作项目,基本延续和保持了已有重大项目的架构。 承担国家层面科技项目是评价一个研究所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近年来,地质所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政策和绩效分配导向,鼓励科技人员申报国家层面的项目。在连年取得进展和突破的基础上,2013年,地质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得34项资助,包括面上项目18项,青年基金14项,重点基金2项,资助率达43%,获得资助经费2516万元,申报数和经费资助数达到历史最高。此外,还获得了3项国土资源部公益行业专项资助。这些都为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奠定了基础。 二、科研创新成果丰厚 2013年,地质所各类项目共52项顺利通过结题验收,获得优异成绩,取得丰硕的成果:举世关注的首张国际亚洲地质图等一批重要地质图件编制出版,初步完成全国油气基础地质编图;重要造山带及大陆动力学研究取得系列成果,青藏高原“是一个由巨型造山拼贴体组成的造山的高原”的论点获得大量新的证据,三江复合造山带研究提出构造演化模型,中央造山系再造了复合造山模型,天山-兴安造山系研究提出构造格架划分新方案,完成了地壳构造格架等系列专业图件编制;岩石矿物研究有多项新发现,发现新矿物-青松矿,雅鲁藏布江普兰和东波地幔橄榄岩中新发现铬铁矿点和矿化,东昆仑新发现高压榴辉岩,成立地幔研究中心CARMA中心,广泛了国际合作研究;前寒武纪研究取得主要进展,华北克拉通发现19.5-19.0亿年变质事件广泛存在,孕育着华北克拉通演化新模型的提出;地层、古生物研究获得多项突破,发现多瘤齿兽类哺乳动物的最新化石(发表在Sciences),提出全球中元古界底界年龄统一为1700百万年的方案,取得了学界的认可,解决了中元古界地层划分对比年代不统一的“世界性难题”,中国中新元古代年代学标定获得重要认识,建立了中国不同相区泥盆-石炭系界线标准,中国侏罗—白垩系界线及海陆相地层对比获新进展;活动构造与发震机理研究取得突破进展,确定了汶川地震带是一条摩擦系数极低、震后愈合极快的地震断裂;地球物理深部探测取得系列新成果,已经完成相当于我国前50年总和的探测任务,提出青藏高原东缘构造演化模型;非常规能源调查技术取重要进展,云南勐野井钻探井首次发现了含钾盐层,青海柴达木钾盐卤水钻探出卤水2000方;同位素技术应用、标准物质研究有新进展,构筑了铁同位素示踪的参考体系,提出了示踪铁矿化的理论模型和新元古代大塘坡式锰矿的成矿新模式,白云鄂博矿床成矿机制研究获突破性进展,确定了Ar-Ar测试分析中受核反冲作用粒度范围,成功选定了研制氩同位素定年标准物质的样品源;大型科学仪器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完成各部件设计加工,正在组装、调试;东海地壳运动长期观测站观测获得新数据,监测到朝鲜第三次核试验的地震记录;三维地质调查试点项目进展顺利,初步构建了三维地质填图成果集成与信息平台;境外地质调查取得进展,初步完成安第斯成矿带系列地质编图;成功实施2项IGCP计划(IGCP-589,IGCP-600),在亚洲特提斯域演化和俯冲-碰撞成矿系统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在扎实研究的基础上,2013年成果出版论著显著,公开发表论文230篇,Sci(Ei)145篇论文,为历史最高,其中国际Sci70篇,国内Sci68篇,Ei7篇,核心83篇,其他2篇。一篇发表于Science。专著2部,专利5项。连续多年,地质所是国土资源部进入中国论文引用前20名的研究所。两篇论文入选2012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 2013年度,一批重要成果获得奖励。李廷栋院士等主持的“中国岩石圈三维结构”获国土资源部科技一等奖;中国及亚洲重要造山带花岗岩浆时空演化及成矿背景对比研究、青藏高原拉萨地体变质作用与构造演化获地调局地质调查成果一等奖;亚洲中生代花岗岩图编制及研究新进展、中国辽宁首次发现侏罗纪多瘤齿兽类哺乳动物获得地科院2013年度十大进展;侯增谦研究员荣获国际经济地质学会(SEG)首席讲师奖,这是中国矿床学者首获此奖。 三、科技人才脱颖而出 近年来,地质所从战略高度重视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千人”人才引进和按照部、局人才发展规划要求,制定了《地质所人才发展规划》,出台了“黄汲清人才引聘计划”、“海外学者访问计划”、“青年科技骨干海外研修计划”、“青年科技人员奖励办法”等一系列计划、制度和办法,2012年底国土资源报整版以《创新人才培养争当“领头雁”》报道了地质所在人才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2012年底到2013年初,地质所又相继出台了加强人才培养的20条意见,制定年青科研人员考评办法和激励措施,修改奖励条例、安排项目(副)负责人、提高待遇等措施,发挥重点实验室作用,加强年轻人的培养力度。目前,地质所已经引进3位黄汲清青年人才。 2012-2013年,1人获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曾令森)称号,1人获国家七部委百千万人才工程称号(刘福来),2人获国土资源部领军人才(侯增谦、朱祥坤),3人获国土资源部杰出青年人才(翟庆国、石玉若、王跃),4人获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年地质英才(刘琰、贺振宇、于胜尧、李忠海),1人获第9届青藏高原青年地质科技奖、地调局第一届“十大杰出青年”称号(翟庆国);大陆动力学和北京离子探针中心获得国土资源部创新团队。引进的黄汲清青年学者李忠海博士入选第五批国家“青年千人计划”。这是国土资源部首次获得国家“千人”资助计划。另外,正积极申报“千人”计划,引进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地球科学学院赵建新教授到我所国家科技平台北京离子探针中心长期开展同位素地球化学工作,希望近期能通过评审。 四、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实验室、科技平台和业务中心建设也取得新的成效。几年来,北京离子探针中心新基地已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老仪器搬迁,新仪器安装运行。建立了微区原位氧同位素分析方法,并对外开放;技术研发也获得新进展,获得4项专利。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空间、人才和仪器设备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在两年建设期内投入经费约3000万元, 用于实验室基地的整合、集成建设、大型先进仪器设备的引进与开发、设立开放研究基金和自主基金、实验室人才培养与引进,以及运行管理费。建设占地200平方米的新的物质微区结构与组构实验室,4台世界一流的微区结构与组构仪器安装到位。建设期预验收顺利通过,与会专家给予了高度评价,目前正在准备迎接正式验收。 “深部探测与地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等3个重点实验室通过了部组织的重点实验室建设评估工作。同位素热年代学实验室引进首台氦同位素定年四极质谱。 “常规仪器(显微镜)共享实验室”正式对外开放。为确保仪器设备的高效运转,提高使用效率,同时制订下发了“常规仪器共享使用管理办法”。 五、学术交流活跃,国际化程度提高 长期以来,地质所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国内外学术交流,促进学术水平提高和成果推广和应用,扩大国际影响力。 本年度,多次举办了国内、国际学术会议。举办了第十届全国同位素地质年代学与同位素地球化学学术研讨会;中国东部和海域地质特征及资源、环境研讨会;江西相山铀矿三位地质调查野外现场会; 雅安芦山地震科学报告会等;北京离子探针中心、中国国际前寒武研究中心(IPRCC)主办了国际讲座—“构造地质学及其在大地构造和成矿作用研究中的应用”,并组织召开了前寒武纪演化及岩石圈深部探测国际学术研讨会;地质所侯增谦主持的IGCP/SIDA 600在瑞典乌普萨拉组织召开《东特提斯碰撞造山成矿作用》第三次工作会议;金小赤主持的IGCP-589在菲律宾举行了第二次国际探讨会,并进行了野外考查,在亚洲地球科学杂志组织了亚洲特提斯域专辑。 2013年,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学术活动。邀请院士、专家及所内专家做系列报告和学术探讨;组织开展了学术争鸣和学术研讨,参与人员自由发言,深入讨论;还开展了学术沙龙学术活动,年末开展了学术年会。地质所共举办127次学术报告,其中中文学术报告37人次,英文学术报告90人次,报告人分别来自尼泊尔、日本、西班牙、法国、美国等国家。 加强国际合作,培养国际化人才是近年来地质所重要的工作之一。 一是克服服困难,积极开展国际合作研究和交流,承担了10项国际合作研究项目,特别是走出境外,开展地质科学研究。2013年度地质所所派出(外事出访项目)共21项54人次,接待来访专家、学者12项,共19人次。特别是,开展外籍学者访问计划,海外访问学者达8人次。一些外籍专家每年来所工作数月,如著名地质学家Alfred Kroner、Paul Robinson等教授。 二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特别是利用国际合作项目培养人才。地质所坚持利用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年轻人出国研修,2013年派出了5人次,为年轻人提供了走出国门开展合作研究和研修的机会。同时积极创造条件提高年轻人的英文学术交流能力,邀请外籍专家组织开展英文沙龙、科技英文写作等活动。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聘请新东方英文专家,开设了英文讲习班,为提高年轻人英文学术交流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提供了良好的气氛。 为进一步扩大地质所的国际影响力,地质所4年来连续组织出版了英文年报,是国土资源部第一家也惟一一家出版英文年报的研究所,也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出版英文年报告的研究所。 2013年,地质所全体科研人员爱岗敬业、奋发进取,做出了很多成绩。 2014年新的一年开始,新的历程承载新的梦想,我们将紧密围绕科技创新这一中心工作,团结协作,锐意进取,大胆创新,共谱2014事业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