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3-08-19
2013年8月16日,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了我所季强研究员团队、北京自然博物馆、美国卡内基自然历史博物馆、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国际合作团队关于多瘤齿兽类哺乳动物的最新化石发现。该化石标本发现于中国辽宁建昌距今约1600万年的地层,具有完整的齿列和骨骼,其牙齿发育了明显的皱纹结构,被命名为欧亚皱纹齿兽(新属、新种)(Rugosodon eurasiaticus gen. et sp. nov.)。这一发现对于研究多瘤齿兽早期的演化、食性分异、运动适应起源等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国际著名学术杂志《科学》报道了这一发现。
多瘤齿兽出现于1700万年前,大约绝灭于350万,是中生代数量最多的哺乳动物,几乎占侏罗纪和白垩纪时期所有哺乳动物种类的一半。它的门齿和臼齿与啮齿类类似,通常被称为“中生代的啮齿类”。与啮齿类不同的是,它们通常对应发育了一对以上的上门齿,其齿系的中部明显特化,上前臼形齿与门齿之间没有发育长而清晰的齿隙,而且四颗下前臼形齿变形为刃状结构。其牙齿分化为三个功能单元:门齿具有抓、刺的功能,中间的单元具有固定、并切割食物的功能,而后部的臼齿形成研磨结构。其后部牙齿上发育了很多小瘤,适于咀嚼植物。这些特征,使多瘤齿兽具备了多种化的食性和运动适应方式。
侏罗纪多瘤齿兽的化石材料很少,以往仅有产自蒙古晚白垩世的部分骨骼化石和一块产自北美白垩纪保存不完整的标本。这些已知的标本对研究揭示它们是否具有跳跃、掘地、水栖或飞行等运动方式。新发现的欧亚皱纹齿兽是已知最早的完整保存了头骨、头后骨骼和齿列的多瘤齿兽化石,通过对它的研究,古生物学家能够追溯后期多瘤齿兽多种运动适应方式(包括爬树、陆地上奔跑、掘穴)的起源。此外,欧亚皱纹齿兽的发现为晚侏罗世时期欧洲和亚洲哺乳动物的高度相似性提供了最新证据。
研究表明,欧亚皱纹齿兽是一种杂食类哺乳动物,主要在夜间活动,生活于气候温和的湖滨,与近鸟龙、达尔文翼龙、节肢动物及其它几种哺乳动物生活在一起。它的踝骨具有惊人的灵活性,能够快速地奔跑。根据与现生哺乳动物的比较,并依据其手部比例、末端指节的形态等,研究者推论,还通过头骨长度、下颌长度两种计算方法算出了欧亚皱纹齿兽的体重,分别为78.95克和67.95 克。
该研究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袁崇喜副研究员和季强研究员、北京自然博物馆孟庆金研究员、美国匹茨堡卡内基自然历史博物馆Alan R. Tabrum和美国芝加哥大学Zhexi Luo教授共同合作完成,得到了国家科学技术部(973项目:2012CB822004)、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美国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美国芝加哥大学的资助。正型标本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季强研究员于2010年发现,现保存于北京自然博物馆。欧亚皱纹齿兽生态复原图由赵闯先生绘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