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科协等21部门关于举办2024年全国科普日活动的通知》要求,地质所以“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协力建设科技强国”为主题组织了系列科普活动。“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发展理念的重要论述,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原则。
为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学普及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深入普及地球科学知识,展示地质科技创新成果,弘扬地质文化和科学精神,激发科普创作活力,提高公众对地质工作的了解和热爱,今年,地质所首次举办了以“珍爱地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的博士后-研究生科普作品创作大赛,在“全国科普日”活动期间,参赛的优秀作品评选结果揭晓。9月20日上午,举行了颁奖仪式,副所长迟振卿、地层与古生物研究室主任王旭日、离子探针中心石玉若研究员和科技处副处长张聪参加了活动,人事教育处副处长许征主持。
本次大赛启动以来,博士后和研究生积极参与,文章和视频作品纷至沓来。经过网络投票和专业评审,一批兼具创新性、艺术性和地质科学内涵的作品脱颖而出。最终评出一等奖2个(文章1个,视频1个),二等奖3个(文章2个,视频1个),三等奖4个(文章3个,视频1个),优秀奖12个。
迟振卿副所长首先对参赛人员表示了感谢,对获奖的同学表示祝贺,而后介绍了科普活动开展的相关情况,宣读了获奖名单,与参会人员一起为获奖同学颁奖并合影留念。获奖同学代表分享了经验和心得。
科普作品能够激发公众对科学的兴趣与热爱,促进科学文化的普及与传承。获奖作品关注地质热点,以全新的视角、形式展示了地质工作、成果更生动的一面。运用多种艺术表达方式,文字优美,表达清楚流畅,以生动笔触书写科学探索地球奥秘,以生动灵活的方式向公众诠释了身边地学知识,传播了地球科学的理念,展示了地学的魅力与价值。
迟振卿副所长希望今后博士后和研究生要再接再厉,把地学科学知识、科学思维、保护理念等以科普的形式向社会公众宣传和普及,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保护自然的行动中来。鼓励全所博士后和研究生,全面提升多学科知识交叉学习应用、创新思维、团队协作等综合能力,鼓励大家通过团队合作来展示科普作品。
本次活动调动了大家参与科普宣传和创作的积极性,助力推动我所地学科普工作高质量发展,对地学研究成果的科学普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倡导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获奖作品情况
序号 |
作品名称 |
作者 |
导师 |
作品 类型 |
获奖 等次 |
1 |
假如岩石消失了, 我们的生活会怎样? |
刘 畅 |
侯增谦 院 士 |
文章类 |
一等奖 |
2 |
祖国的壮丽山河之 花岗岩景观 |
丁园军 |
童 英 研究员 |
文章类 |
二等奖 |
3 |
自传——锆石 |
范仲时 |
杨志明 研究员 |
文章类 |
二等奖 |
4 |
南迦巴瓦地区—集山峰、峡谷、河流和雨林为一体的绝美境地 |
郝光明 |
曾令森 研究员 |
文章类 |
三等奖 |
5 |
青藏高原的湖泊 |
江晨轶 |
潘家伟 研究员 |
文章类 |
三等奖 |
6 |
青藏高原的前世今生 |
张义虎 |
刘栋梁 研究员 |
文章类 |
三等奖 |
7 |
来自岩石圈地幔的 神秘岩石:钾镁煌斑岩 |
田怡红 |
曾令森 研究员 |
视频类 |
一等奖 |
8 |
化石的挖掘 |
刘义川 |
王旭日 研究员 |
视频类 |
二等奖 |
9 |
克劳德管—— 动物黎明时的第一束光 |
王新杰 |
杨 犇 副研究员 |
视频类 |
三等奖 |
10 |
板块构造 |
谷忠品 |
闫 臻 研究员 |
文章类 |
优秀奖 |
11 |
西南边陲最美的馈赠——麻栗坡祖母绿 |
李凤怡 |
刘 琰 研究员 |
文章类 |
优秀奖 |
12 |
岩石中的“黑脸” 与“白脸” |
刘 锐 |
马绪宣 副研究员 |
文章类 |
优秀奖 |
13 |
地质学中的神奇 “时光胶囊” |
刘 阳 |
刘 琰 研究员 |
文章类 |
优秀奖 |
14 |
灰白兄弟 |
秦雪晴 |
张 聪 研究员 |
文章类 |
优秀奖 |
15 |
一些“第四纪地质年代学方法” |
苏 强 |
潘家伟 研究员 |
文章类 |
优秀奖 |
16 |
克劳德管——动物黎明时的第一束光 |
王新杰 |
杨 犇 副研究员 |
文章类 |
优秀奖 |
17 |
珍爱地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
巫凌放 |
翟庆国 研究员 |
文章类 |
优秀奖 |
18 |
孕育数亿年的地质宝藏—大兴安岭 |
徐建鑫 |
胡培远 研究员 |
文章类 |
优秀奖 |
19 |
AI+地质 |
袁玲玲 |
侯增谦 院 士 |
文章类 |
优秀奖 |
20 |
珍爱地球:探索银杏的奇妙世界 |
张德军 |
刘鹏举 研究员 |
文章类 |
优秀奖 |
21 |
最后的冰川 |
赵晓轩 |
张 聪 研究员 |
文章类 |
优秀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