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4月08日 星期五

我所高锐研究员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布时间:2015-12-08

据中国科学院12月7日发布的最新消息,2015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和外籍院士选举结果揭晓。我所高锐研究员当选中国科学院地学部院士!对高锐研究员的当选表示热烈祝贺!

相关链接: http://www.cas.cn/tz/201512/t20151207_4488383.shtml

高锐,1950年生,1981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应用地球物理专业,获硕士学位,1981年起至今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工作。现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岩石圈研究中心研究员,主任,博士导师(2000年起);国土资源部深部探测与地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筹)主任。

高锐长期从事地球物理与深部构造研究,主要运用深地震反射剖面研究青藏高原及其他大陆岩石圈结构、构造与地球动力学,及其油气、矿产等资源和环境效应。

青藏高原被地质学界认为是“打开地球奥秘的金钥匙”,是揭露大陆碰撞作用的“罗斯塔石”(Science,2013),而深地震反射剖面被认为是解决这个科学问题的最有效途径之一。高锐和他的团队特别注重地震探测与地质构造相结合,在运用深地震反射剖面研究青藏高原岩石圈深部结构及其构造变形成因等领域做出了具有国际影响的系统性、创新性成果。

西昆仑位于青藏高原西北缘,呈现狭窄的板块碰撞强烈变形带(宽度仅为喜马拉雅的三分之一),被称为 “第二喜马拉雅”, 其形成机制备受国际瞩目。前人曾提出是塔里木向南俯冲导致了西昆仑逆冲变形。高锐与团队1997年首次在西昆仑山与塔里木结合地带实施了102km深地震反射剖面和200km宽频地震综合探测,获得岩石圈尺度的精细结构, 不仅揭示了塔里木岩石圈向南俯冲行为,而且发现了塔里木和西昆仑山大陆岩石圈相向俯冲碰撞的深部证据。依据这种南北相向倾斜相接的地震反射,他提出并命名面对面(face to face)陆-陆碰撞新类型。这个新发现发展了前人提出的塔里木板块单向俯冲导致西昆仑强烈变形的认识。

青藏高原腹地的深部结构记录着印度与亚洲板块汇聚前缘的行为踪迹。探测高原腹地深地壳与Moho面反射,追踪印度板块岩石圈俯冲行为成为国际上深部地球探测的前沿课题。高锐与他的团队在大量实验基础上,运用深井、大药量(最大1000kg)等新方法,突破了在青藏高原难以进行长剖面数据采集的技术瓶颈,获得横过羌塘地体310km的全地壳深反射精细结构,发现羌塘Moho面近于平坦、厚度变薄的反射证据。通过大范围远震P波层析成像,发现了印度板块岩石圈地幔深俯冲至羌塘地体200km之下的深部证据,由此提出由于俯冲板块前缘的断离导致青藏高原腹地地幔热物质上涌的新认识,研究成果被国际学者认为是更好地给出印度板块俯冲到西藏高原之下的深部过程。

从地质-地貌角度,长期以来地质学界将青藏高原的北界和东部边界定位于现今的祁连山和龙门山。高锐和他的团队运用深地震反射剖面发现现今河西走廊盆地下存在一条被沉积物覆盖的南倾的逆冲断裂,提出它的动力学与青藏高原南缘主边界逆冲断裂类似,提出并将其命名为北边界逆冲断裂(North Border Thrust , NBT),沿NBT阿拉善地块向青藏高原之下俯冲。他还通过向北延伸到阿拉善南缘的600km高分辨深地震反射长剖面,进一步描述了高原北缘地壳构造向外发展的深部过程。通过横跨龙门山的310km深地震反射探测剖面发现,扬子地块下地壳反射结构向西一直延伸到龙日坝断裂,由此提出龙日坝断裂而不是龙门山断裂是扬子地块西缘边界,以及地壳尺度斜向挤出抬升是造成龙门山崛起的新认识。这些新发现新认识得到国内外同行广泛认可和引用。

他和他的团队主持完成的深地震反射剖面超过7000km,为加快发展我国深地震反射剖面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国际深地震反射研究的舞台上占领了一席之地,获得了国际地学界的高度认可。《Science》曾专门发表评述,认为其团队取得的深反射数据是“杰出的(Outstanding)”。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