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公布了获得第75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人员名单,中国地质科学院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共2人获得资助,均为地质所博士后。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旨在激励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增强创新能力,对表现优秀的博士后研究人员实施的资助,也是检验博士后及博士后设站单位科研水平的重要指标,经费主要来源于中央财政拨款。
向2名博士后表示热烈祝贺!希望在站博士后再接再厉,取得更多的创新性成果!
获 选 博 士 后 简 介
获选博士后:秦圣凯
合作导师:侯增谦 院士
博士毕业院校:中国地质科学院
研究方向:地壳深熔过程中稀有金属元素的迁移、富集机制
研究课题:深熔作用过程中锂的富集机制与制约条件:以喜马拉雅东段错那地区为例
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3篇,其中SCI 2篇,核心1篇。
主要研究成果:
1.查明冈底斯岩浆弧东段下地壳的泥质与长英质麻粒岩均记录了晚白垩世高压麻粒岩相变质作用,揭示了峰期和退变质期的变质作用条件以及逆时针型的P-T演化轨迹。
2.厘定了冈底斯弧东段下地壳中变质表壳岩的原岩时代和物源,揭示了冈底斯弧下地壳中变质表壳岩的Sr-Nd-Hf-O同位素组成,探讨了表壳岩进入岩浆弧地壳深部的埋藏机制及其对岩浆弧地壳生长与再造的构造意义。
获选博士后:陈沈强
合作导师: 李海兵 研究员
博士毕业院校: 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ETH Zurich)
研究方向:低温热年代学和构造地貌学
研究课题:阿尔金断裂西南端挤压和伸展系统的演化过程及其构造意义
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5篇, 其中SCI 4篇, EI 1篇
主要研究成果:
1.利用低温热年代学限定了帕米尔东部的慕士塔格峰穹窿在过去~7 Ma的剥露过程和剥露机制。认为该穹窿西缘的剥露受控于公格尔山正断层, 而中-东部的剥露可能受控于一条位于该穹窿下部10-35 km深处的逆冲断层, 且该逆冲断层应与浅部的公格尔山正断层存在耦合关系。
2.利用低温热年代学和构造地貌学限定了帕米尔东部塔什库尔干正断层的构造活动特征。认为该断层北段的活动性较弱, 其下盘在过去的~7 Ma仅被剥露了<2 km; 但该断层南段的活动性较强, 其滑移速率为1.4-1.5 mm/a, 在过去的~6.5 Ma共造成了6-7 km的下盘抬升量。
3.限定了帕米尔东部恰特和布伦口两个花岗岩岩体的岩石类型、侵位时间和岩浆来源。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 认为由于Tanymas-金沙江古特提斯洋的向北俯冲作用, 南昆仑和卡拉库尔-麻扎地体在中-晚三叠世共同组成了活动大陆边缘, 并经历了地壳加厚和岩石圈拆离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