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6名博士后
获中国地质科学院博士后项目资助
来源:地调局地质所
作者:人事教育处
发布时间:2023-09-20
近日,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生院公布了2023年中国地质科学院博士后项目资助人员名单,在12名获资助人员中,我所有6名博士后榜上有名,其中吴海林、秦圣凯、陶再礼获得一等资助,王光文、岳龙龙、袁志伟获得二等资助。 项目是为激励在站博士后增强创新能力,对表现优秀的博士后研究人员实施资助。由专家评审确定资助对象。自然科学资助标准为一等12万元/年、二等8万元/年。 此次申报工作取得佳绩,标志着我所博士后科研水平的稳步提升。我所将继续致力于打造人才蓄水池,以研究生、博士后为重点对象培养造就一批科研生力军,多措并举逐步提升博士和博士后学术水平,努力使青年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竞争力再上新的台阶。 向6名博士后表示热烈祝贺!希望在站博士后再接再厉,取得更多的创新性成果!
获 选 博 士 后 简 介

获选博士后:秦圣凯
合作导师:侯增谦 院士
博士毕业院校:中国地质科学院
研究方向:大陆碰撞带地壳结构
研究课题:冈底斯岩浆弧地壳垂向成分结构和深部过程
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3篇,其中SCI 2篇,核心1篇。
进站前主要研究成果:
1.揭示了冈底斯弧东段米林地区的高级变质岩(包括变质岩浆岩和变质沉积岩)共同经历了晚白垩世(90-80Ma)高压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和部分熔融,并具有逆时针的P-T轨迹。 2.厘定了冈底斯弧东段下地壳中变质表壳岩的原岩时代和物源;提出在弧地壳的缩短和构造加厚过程中,通过构造底冲作用和俯冲-底垫-上侵等多种构造机制共同驱动了表壳岩向弧地壳深部的埋藏过程。冈底斯弧新生下地壳中的变质沉积岩的加入直接改变了弧下地壳的物质组成和弧岩浆岩的化学成分。
研究生期间获奖及资助:
获中国地质科学院“三好学生”、“优秀中共党员”荣誉称号,获“中国地质科学院博士研究生优秀报告奖”、“程裕淇优秀学位论文奖”,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公派留学一年。
获选博士后——吴海林
合作导师:曾令森 研究员
博士毕业院校:南京大学
研究方向:变质地质学
研究课题:石榴子石扩散年代学有限元研究及应用
以第一作者发表SCI期刊论文3篇。
进站前主要研究成果及意义:
1.对塔里木克拉通北阿尔金地区阿克塔什塔格杂岩进行了变质地质学研究,提出了该区Pt3时期构造演化模型。 2.对该区碳酸岩进行了元素与C-O-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认为其可能为不纯大理岩水致熔融壳源成因。
获选博士后——陶再礼
合作导师:尹继元 研究员、王涛 研究员
博士毕业院校: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研究方向:同位素地球化学、岩石地球化学
研究课题:西昆仑造山带原特提斯洋俯冲和演化过程
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6篇,其中SCI 5篇,EI 1篇。
进站前主要研究成果:
1.厘定西天山地区经历了古亚洲洋长期的俯冲增生过程,其涉及多期次交替的前进式与后撤式增生造山作用。 2.揭示西昆仑造山带原特提斯洋在奥陶纪时期北向俯冲到南昆仑地体和塔里木克拉通之下,该时期原特提斯洋板片回撤,诱发软流圈地幔上涌。
研究生期间获得资助:

获选博士后——王光文
合作导师:卢占武 研究员
博士毕业院校:中国地质科学院
研究方向:地震数据处理及解释
研究课题:北喜马拉雅穹窿带与多金属成矿的关系
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5篇,其中SCI 3篇,中文2篇。
进站前主要研究成果:
1.利用四川盆地深反射数据,通过正演模拟方法获得了较为准确的深度域剖面,为四川盆地构造解释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支撑。 2.通过主动源面波数据成像,获得了雄安地区浅层构造特征,发现了部分区域的潜水层分布,及古河道的位置。 3.利用深反射数据进行多道面波成像,获得错那洞及其邻区浅层横波速度特征,探讨了穹隆与多金属成矿之间的关系。
研究生期间获奖情况:
获“中国地质科学院优秀毕业生”、“地质所优秀博士研究生”、“中国地质科学院三好学生”荣誉称号,获“地质所博士研究生优秀学术报告奖”。
获选博士后——岳龙龙
合作导师:刘英超 研究员
博士毕业院校:中国地质科学院
研究方向:碰撞造山带沉积岩容矿铅锌矿床成因
研究课题:青藏高原东南缘褶皱逆冲系沉积岩容矿铅锌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
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2篇,其中SCI 1篇,核心1篇。
进站前主要研究成果:
1.建立褶皱逆冲系古溶洞构造控矿MVT铅锌矿床的成因模型。识别出控矿的角砾岩建造为地下水溶蚀成因的溶洞,经历原位垮塌沉积而形成。提出褶皱逆冲系前缘:逆冲断裂+碳酸盐岩地下水溶蚀成因的角砾岩带+高角度张性断裂等控矿要素的组合是寻找铅锌矿床的依据。 2.结合角岩中热液黑云母Ar-Ar坪年龄与石英-硫化物脉中的辉钼矿Re-Os等时线年龄,限定三江成矿带中北段玉树多彩矿集区查涌铜多金属矿的成矿年代——早白垩世,为“三江”成矿带的成矿规律总结和勘察找矿指明了新的方向。
研究生期间获奖情况:
获“中国地质科学院三好学生”、“中国科学院三好学生”荣誉称号,获“程裕淇优秀研究生奖”、“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生学术报告会二等奖”。
获选博士后——袁志伟
合作导师:金小赤 研究员
博士毕业院校:北京大学
研究方向:腕足类与牙形类生物地层学
研究课题:滇西及邻区晚古生代生物地层学研究及其对解释古特提斯演化的约束
以第一作者发表SCI期刊论文3篇。
进站前主要研究成果:
1.报道了一个位于贵州紫云县的下石炭统原地埋藏的腕足动物群,论述了该动物群独特的发展历程,建立了一个石燕贝类新种。 2.揭示了化石腕足类中石燕贝目的4种腕骨构造,表明该类群有多种形态的滤食器官-纤毛腕。不同腕骨构造可能在该类群的分类学和谱系演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复原了其中2种腕骨构造所指示的特化型解剖结构,提出了这些类群独特的滤食策略。 3.系统描述了鄂西地区上泥盆统写经寺组的牙形动物群,建立了9个新种、6个地层划分精度接近于标准深水相牙形类生物带的浅水相牙形类生物带。提出了通过综合多个平行剖面的牙形类地层序列、利用地方性分子和长时限分子的共生组合关系进行建带的方法,该方法有助于提高浅水相牙形类地层的对比精度。
研究生期间获奖情况:
获“三好学生”荣誉称号,获北京大学乐森璕白顺良奖学金、优秀科研奖、博士研究生校长奖学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