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在青藏高原北部柴北缘鱼卡发现榴辉岩,在柴北缘都兰发现榴辉岩和含柯石英片麻岩,建立了中国西部一条长350 km的早古生代超高压变质带,该发现开辟了我国西部超高压变质岩研究的新热点。2002年在东秦岭北带秦岭群的榴辉岩和片麻岩的锆石中发现微粒金刚石,据此在中国中部确定一条新的早古生代超高压变质带。秦岭超高压变质带的发现,为中国西部的超高压变质带延至东秦岭提供了关键科学证据。据此杨经绥等提出沿中央造山带存在4000 km长的早古生代和印支两期超高压变质作用事件的巨型超高压变质带的大思路。在国内外引起了很大反响,柴北缘和东秦岭两条超高压变质带已被国际超高压权威标注在新的全球超高压变质带分布图上,为推进超高压变质带研究和中国重大关键构造问题解决做出重要贡献。
杨经绥在青藏高原研究中,建立东-西昆仑阿尼玛卿和库地蛇绿岩的古特提斯板块体制,建立青藏高原北部基本构造格架;对比祁连-阿尔金地体南北早古生代双俯冲带及西藏雅鲁藏布江和喜马拉雅双俯冲带,提出板块双俯冲作用的机制;提出东昆仑德尔尼Cu-Co矿床的海底热液成因等方面做出创新性成果。
在西藏罗布莎蛇绿岩的铬铁矿中首次发现柯石英、蓝晶石和硅金红石等超高压矿物;在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主孔的超基性岩中发现具有球状外形的Fe-FeO-Fe3O4特殊矿物组合,这些特殊矿物的发现深化了地幔矿物学和地幔动力学的研究。
负责和参加了十余项国家级、部级和国际合作项目,多次在国际会议上担任召集人和做特邀报告,也多次组织了国内和国际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