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4月08日 星期五

导师信息

许志琴院士

发布时间:2023-05-22

许志琴研究员,女,1941年生,中国科学院院士

电话:010-68999663

Fax:010-68994781

Email:xzq@ccsd.cn

 

  • 构造地质学家。1964年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构造专业毕业. 现为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3-2001年曾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和地质研究所所长。1987年在法国蒙贝利耶大学获博士学位,1995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7年被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士。1991年人事部、教委颁发“有突出贡献的留学归国人员”和“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家”荣誉称号;1992年“第二届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2004年 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曾任国际岩石圈构造专业委员会委员,为全国人大第九届、第十届代表和第十一届人大代表,第十届代表和第十一届常委会委员和环境资源保护委员会委员。中国地质学会地壳与地幔研究分会主任委员,国际大陆科学钻探中国委员会副主任。
  • 中国构造地质学领域中微观构造和宏观构造研究相结合的开拓人。她首先将构造地质学的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及定量的先进思路和分析手段,运用在青藏高原和中国造山带的野外实践和科学研究中,并在国内野外队和学校得到普及。以许志琴为首的科研群体,30多年来,厘定了近100条大型韧性剪切带,建立青藏高原及主要造山带的变形构造格架,提出划分青藏高原结构的新方案和青藏高原形成的深部动力学新模式;在中国造山带的造山过程和造山机制等方面提出一系列重要思想和理论。
  •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事业的主要开拓人(之一)和实施者。 1987年她首次在中国大别山菖蒲榴辉岩中发现超高压变质矿物——柯石英的重要信息,为中国超高压变质带的研究做出开创性贡献。继后,许志琴联合国内外科学家,在国家计委、科技部、国土资源部和国家基金委的支持下,作为首席科学家, 首次在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领导实施中国地学界开创性的“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开展多学科搭载和高科技会战的亚洲第一井5000米的钻进,她领导的科学家群体取得了当代地学科学前沿---超高压变质带深俯冲和折返动力学研究的重大突破,对于促进我国地球科学理论的发展和地下探测水平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社会效益。该项目二次被评为“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并获得部科技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许志琴在汶川大地震的灾难中,提出实施快速回应大地震的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的计划,得到中央领导的支持,许志琴为首席科学家的汶川地震钻探项目已经启动。  
  • 以许志琴为首的科研群体,最早在中国实施以“大陆动力学”为龙头,“青藏高原”和“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为两个拳头的国际地学前沿战略计划,为建立了与国际接轨的“大陆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优秀科研团队做出重要贡献。许志琴院士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在国外有一定知名度,多次在国际会议上作特邀发言。先后培养了研究生20余名。 
  • 出版专著8本、论文200多篇,在2008年统计的全球地球科学家论文引用率排名中列228 位(SCIENTIST RANKING IN GEOSCIENCES),名列我国大陆科研人员论文引用次数最多的前5名之列。1993 年国土资源部颁发“松潘-甘孜造山带的造山过程”专著科技二等奖(第一名),1998年地质矿产部 “中国主要大陆山链韧性剪切带及动力学”专著科技二等奖(第一名),2004年全国总工会授予大陆科学钻探工程中心 “全国五一劳动奖状”荣誉称号;2008年国土资源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大陆深俯冲和科学钻探(第一名),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集成与创新”(第一名)。2009年造山的高原-地体拼合、碰撞造山与青藏高原隆升机制项目获国土资源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