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4月08日 星期五

研究生教育

胶东半岛夏令营感想——何王斌

来源:地调局地质所 作者:何王斌 发布时间:2024-08-02

  “搞地质的不能死读书,要多走走,多看看,野外是最好的老师。”这是我参加此次胶东半岛夏令营后最大的感悟。说来惭愧,当初听闻地科院地质所的夏令营时,只是感觉到有些新奇,因为不同于本校以及南大,中国科大等高校的两三天时间竞争性选拔面试,更多的是感觉像一场“书本与实际的结合考察旅行”。也由于专业实习的缘故,我开始有了放弃报名的打算,因为“绩点”对我似乎更重要些。然而在导师建议下去“走走,看看”,我最终下决心做一个姗姗来迟的补牢人。然而这十天九晚的走走停停,完全扭转了我的看法。我理解到“多走走,多看看”对于地质人的重要性,从海蚀地貌到麻粒岩,糜棱岩和玄武粗安岩等岩石;从伟德山多金属矿床和石英脉型金矿到鞘褶皱和拆离断层;从石榴子石到似斑状花岗岩等等。所展现内容之丰富,之翔实,之精彩,起码对我来说是过去三年学习所达不到的高度,平时常接受到课堂上不同老师唾沫横飞的理论知识,历经见闻和个人见解,故而我只能将天马行空放在老师的“口中”,虽然也很过瘾,但没有如此身临其境的过瘾啊。同时也有幸参观黄金博物馆,中日甲午战争博物馆尤其是参观山东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的史馆,切身感受总书记回信中的精神。对六队的成就以及“爱国奉献,开拓创新,艰苦奋斗”的精神由衷敬佩。

  “搞地质要多走走,多看看”是我求学三载各位恩师常说的,也是建议我去此次夏令营导师与学长说的,我却在十天九晚之后对此有进一步理解,愚钝唉!回顾我的学习生涯,多停留在课本中的概念,知识的记忆,理论的阐述。再深入一点,就在脑袋里想象一下怎么个形成的过程,专业实习中,于张家界观察到石英砂岩的峰林地貌,让我对风化作用与节理有了形象的理解,也认识“铁帽”这个关键因素对于这种地貌形成的巨大作用。在锡矿山,我对灰岩有了较丰富认识,同时也对生物化石的赋存有直观感受。也积累了填图技能。而此次夏令营之行,更让我深刻体会到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如前面所说过的变质岩类,构造现象,地形地貌,以及不同矿床。都是书上说过,我并未有直观理解而模模糊糊存在的东西。除此之外,我也认识到不可读死书,在书本里的热液金矿,在实际的环境中并不一定会成矿,构造条件理想,石英脉很巨大但就是不存在金的富集。显然这加深了我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感悟。所以多走走多看看是非常重要的。

  再者,多走走多看看,不仅是俯身叩地,也是像同行者学习,身边同学渊博的知识让我汗颜和警醒,老师精彩的讲解和交流让我庆幸没有放弃这个机会,各位随行的地质所老师无微不至的关怀和优越的保障让我体会到亲人般温暖。不仅让我下定决心走向地质,也让我认识到研究地质的正确方法。我更加坚定了我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