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4月08日 星期五

研究生教育

辽东半岛地学夏令营活动感想——曾粤鑫

来源:地调局地质所 作者:曾粤鑫 发布时间:2023-08-23

  22号,透过南航的机窗,家乡的天空显得久违了许多,那晚霞层层叠叠的,在云海里潮起潮落,好不惊艳。几个小时前,我还在丹东站与朋友们告别,与同行的师友嬉闹。那列车疾驰起来的时候,把一马平川的田地房屋都甩在身后,与它一同驶去的,还有这十日的地学时光。

  列车快快地向前,回忆缓缓地倒放。

  考试和夏令营,结果or体验,显然我选择了更有趣的。

  “哎嘿~你哪个学校的?”我抬头看着这个比我提前到达地质所的朋友,回答他说:“贵州大学。”三言两语地,两个活泼跳脱的人在会议室里打开了话匣子,从家乡特色聊到山水自然,再到古生物,而最后落脚点是“相约猪肝”——到最后一天也没吃过猪肝。

  阜外大街的小雨淅淅沥沥的,我看了老师曾学习和研究的地方,初见了好多位朋友,为着潘老师的爽朗而感谢,为着许老师的细心照料而感动,为着科学研究的“静·净·敬·竞”而深思,唯一的遗憾也在曲折中消解,变成了更为广阔的期待。

  14号,我乘上终点站为营口的列车正式出发了,结伴同行的除了窗外的山水,还有知识浅薄的恐慌。

  第一站,大石桥。

  午后醒来,我理了理铭牌,上了车牌尾号为2的商务大巴,随车前往辽宁第五地质大队。欢迎介绍会上,老师们一来一往的拙,情感尤其真切自然。展览馆内,勋章与奖牌闪耀着奉献的历史;菱镁制品,简朴与奇异中显现着不息的创新活力;辽河群地层柱状图中,细察慢核,方见真知;食堂内大快朵颐,球场上戏说回家;吃货有吃货的胃途,球痴有球痴的归途。海城,朦胧中一览矿山景象。采石场,跃上跃下,测产状,察走向,问疑窦,发现新偶像,央块菱镁矿,最后下山岗。

  第二站,鞍山和辽阳。

  林木葱茏,暑中清爽,亭中瞰市象。沿着路行走,荷花满池开,满林鸟莺语,随停随学,随学随实践。疑似38亿年的中性岩石,欲争先一睹为快,然诸友与我皆是肉眼难辨,待师谨言慎语解。浪子山,披雨穿林,踏石循师迹;爬岩察痕,寻成因证据。里尔峪,蜂窝下察火山喷出岩,玉米地外观褶皱断层。高家峪,草地赶羊群,岩壁寻层理;趟溪越石,吃堡捉鱼,晓枕状熔岩之争。岫岩县,登高望远,饱览陨石坑象;夜游玉石场,群儒舌战,一人冲锋,四方皆开,欣然归宿。

  第三站,丹东。

  随着车缓缓停下,抗美援朝纪念馆园区映入眼帘。广场上,作战装备陈列得整齐而肃穆,《我的祖国》的歌声回荡在耳畔。一路前行,从车窗遥望那鸭绿江断桥,桥身蒙上历史的雾;我们去赶海,看潮退的泥,看岩上的黄铁矿;踏上毛岸英纪念广场,遥看江水滔滔,不见少年英雄;河口断桥,江上游艇,师旗飘飘,山河昭昭。首钢硼铁,智能系统展地质新颜;戴安全帽,观工艺车间,听矿山介绍,问绿色治理,实践课本真知。人群沿路弯曲成蛇形小队,循着老师所指的岩上块体,三两集群在一起试绘着浅色体图。岩壁对面的湖,时而送来阵阵微风,好不惬意。


  21号,随车前往辽宁第七地质大队。简朴的库房里存放着岩芯,标签上一一记录着采集信息。随后,一场又一场精彩的学术报告,像是知识的烟花在脑中绽放,在海马体上映出永恒的美丽。七队的美食之书翻开了离别的序言,肃师的歌,深情的歌,豪迈的歌,追梦的歌……有奖问答,描述猜猜猜,一阵阵欢呼,一阵阵笑语,为这难忘之夜留一清辉明月。

  而我,把回忆串成诗,把旅程作解题,写上了师友,答出了感谢,求索出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