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现在我还是很激动,何其有幸能够参加地质所的地学夏令营,与和蔼可亲的专家、尽心尽力的老师还有一群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开启一段奇妙的旅程,在这短短的九天里,让我历历在目的不仅有巴山蜀水的美景,还有地质人的精神。
初到北京,仿佛一切就像一场梦,亦真亦幻,因为我们还没有放假、实习也没有结束,昨天晚上我还在学校写实验报告、整理实习数据。直到报道的时候见到许老师,我才缓过神来,我真的到北京参加夏令营来了,许老师和我想象中的一样,温柔热情、非常亲切,让我对这陌生的城市又增加了几分好感。
第二天的开营仪式上,年近90岁的任老院士拄着拐,在旁边人的搀扶下颤颤巍巍向我们的走来,即使行动不便也要为我们后辈送上关怀和嘱托,让我深受感动。但更让我惊讶的是,虽然任老院士年事已高、行动不便,但是老先生依然思维敏捷、逻辑清晰,讲话铿锵有力、眼神里闪着光芒,让我看到了地质人身上那种对地质工作的火焰般的热情。任老幽默风趣又不失严肃的给我们讲了三大要点,让我记忆犹新。一是为我们介绍了中国地质工作的发展史和地质工作的特点,让我们珍惜当下的机会;二是嘱托我们参加地质工作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不然干不成地质工作;三是希望我们无论在学习还是工作中都要养成好的作风与习惯,这将使我们受用一生。
开营仪式结束后,我们来到了北京离子探针中心,一进门,“静、净、敬、竞”四个大字就映入眼帘。在老师的的介绍下,那些高精尖的仪器让我眼花缭乱,因为之前没接触过,所以我听得云里雾里的。但是有一个我听懂了,那就是刚接回的月壤恰好让我们赶上了。哇!那可是月壤哎,是那“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月,是那有阴晴圆缺的月,是那寄托了古人相思的月。从古时不识的玉盘、不知的宫阙,到现在的我们的嫦娥五号已经登陆并采集月壤并返回地球,这无不显示着我们国家科技的飞速发展。带着自豪感和惊喜感,我们参观了月壤的镜下图像和放在透明罩里的月壤。
第三天我们就踏上了前往成都的征程,开启了探寻山脉隆生与地震奥秘之旅。龙门山是我们这次夏令营的核心,我们参观的地点大都在龙门山脚下,这座山为什么叫龙门山呢?听说是为了纪念“凿龙门,铸九鼎,治水患”的大禹而得名的,而它也恰似一道龙门横亘于四川盆地和川西高原之间,从四川盆地到川西高原大有鲤鱼跃龙门之感。
这次行程我们从郫都到了都江堰、汶川又到了北川,一路上我们看到了书本上学到过的地质现象,学到了之前没有接触到的知识。知道可以通过地层产状的变化判断隐伏断层,见到了造山末期形成的磨拉石建造,“从天而降”的飞来峰,陡然抬起的断裂、相错滑动的断裂,还有地震带来的滑坡、泥石流、堰塞湖所形成的景象。除此之外我还看到了地质学家身上对地质的那种炽烈的热爱和对后辈的慷慨无私之情,担任这次夏令营营长的是李海兵老师、也是一位研究构造地质学、地震专家,他在给我们讲授知识时,总是“手舞足蹈”、两眼放光,而且想要将他研究多年、处于世界前沿、现在在课本上还见不到的成果的都教授给我们,但奈何我们很多同学对构造地质、地震知之甚少,理解起来还是有些费力,但无论我们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李老师总是鼓励赞美我们并一步步引导我们为我们耐心解答,与我们丝毫没有大家和学生的距离感。沿途不仅有地质现象,我们还看到了璀璨的中华文明、秀美的山川河泊,拥有神秘古蜀文化的金沙遗址、存在了上千年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碧玉如翠的叠溪海子......让我感受到了地质人不仅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在地震博物馆我也更加切实的感受到了地震的冷酷无情、大自然绝对的威力和人类的无力渺小,顷刻之间,山摇地动、天翻地覆、一片哀嚎,但再大的困难也打不到英雄的中国人民,在我们党和国家的坚强领导下,全国各地劲往一处使,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谱写了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
最后,要非常感谢为我们忙碌奔走的老师们,让我们能够有一个这么欢快的夏令营,也很高兴能够认识这么多可爱的同学,虽然夏令营已经结束,但是我相信这不是我们的终点,而是我们的起点,期待我们的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