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说“地质人总是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风景。”不说“无限风光在险峰”也是“风景这边独好”。祁连山矫若游龙,气势恢宏;青海湖波光潋滟,如诗如画;大草原蓝天白云,绿茵如毯;油菜花诗情画意,磅礴绽放。而在这美景下,有祈福的经幡,飞奔的旱獭,慵懒的牦牛,孤独的岩羊;有博学严谨、幽默热情的专家团队;有体贴细致、关怀入微的各位老师;还有谈天说地、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们。穿越祁连山,探索沧海桑田的故事的同时,也谱写了属于我们——地科院地质所2018年祁连山夏令营的故事。
以锤子罗盘,观地质现象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正是此行夏令营给了我这样的机会,让一个地质小学生大开眼界,切身看到了很多书本上曾经学过,而教学实习区域不曾发育的现象,巩固了书本理论知识,让人豁然开朗。
曾经的实习区域很少见变质岩,而自己对变质岩的认识也只停留在实验课的岩石标本、镜下鉴定上,此行看到了蓝片岩、榴辉岩、蛇纹岩,对这些岩石的矿物成分、野外鉴别有了初步的认知,并在老师的讲解下,对抽象的大地构造知识有了进一步的体会。起初对于蛇绿岩,只有大致的印象,而这次站在蛇绿岩下,老师对之组合及形成过程悉心的讲解,让我对蛇绿岩的认识有了质的突破。而对鲍马序列的认识,则是第一次从书上的模式图转变为真真切切的岩石层序,在老师的指导下认识每一层段,然后可以自己尝试着判断,这种让知识柳暗花明的感觉让人很是舒服。除此我们还学习到了枕状玄武岩、复理石、玻安质岩石、枕状熔岩的侵入关系等等。同时也领略到了丹霞地貌的壮阔、和政古生物化石的独特,仿佛让人全方位地去摸索属于祁连的故事,而祁连的神秘宏伟,暴露了自己知识的浅薄致使自己了解的太少太少。这也充分的让自己觉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给我们地质人留下了太多空间,应该回去潜心努力学好专业基础课程,这样才有资本才有底气翻开祁连这本书,细细品味、娓娓道来。
与专家对话,观地质精神
此行祁连山夏令营,浓郁的地学氛围让人倍感熏陶。在这里,你会看到前辈们对地质的热爱,“搞地质,赏别人赏不到的风景,简直就是公费‘旅游’。”在这里,你会看到老师们毕生的心血献给地质,甚至留在某一区域。在这里,你会看到传说中的大牛,平易近人,毫无距离感,他们热情,老师在中巴车上带着扩音器像导游一样给大家介绍沿途风光,从侏罗纪的煤层、志留纪的砂岩到路边的教堂、当地人民的风俗、城市的变迁;他们体贴,在行程前一个月,就早已亲自跑遍了全程,而行程开始前两天,老师们又再次用两天的时间探路,以确保夏令营的顺利进行;他们亲切,会提醒大家温差大注意增减衣物,会关注大家可否有高原反应。你也会看到这样的场景,一个优青给大家发房卡,旁边一个研究员大牛给大家发早餐券,另一个研究员大牛亲自将大家送到宾馆的三号楼。他们还和我们一同,在中巴车上合唱我们不一样,让行程轻松愉快;他们贴心,在行程之前早已做好了手册,里面有整个夏令营的介绍,地质区域的介绍及每一天的野外行程,而行程的介绍精确到每一个点位,地质图、野外照片、镜下照片与文字相结合,每天要学习的内容了然于心,使野外学习更有针对性,看到露头不再两眼迷茫。他们也考虑到大家来自不同学校,基础不一,讲解知识解答问题循循善诱;他们严谨,在群里发地质现象的图片的同时,也会注明相关的描述,精准独到,值得我们受用学习;他们平和,与大家分享他们的人生经历、野外趣事,他们引导我们,放平心态,兴趣先行。与此同时,还有辛勤的老师们保障着我们的安全,关注我们的衣食住行,当我们全心学习时,他们早已安排好了一切。他们考虑到路途硬座的辛劳,放弃了直达的快捷,而选择了高铁转乘计划;他们考虑我们的饮食习惯,民族忌口,让每一顿野外简餐都津津有味;他们会提前去安排好住宿,当我们到达,房卡也就在手,省去了排队办理的时间;他们为我们精心制作了结业证书,让生活充满了仪式感,让夏令营有始有终。所有老师们做的一切让我们倍感温暖,让我们面对陌生的城市陌生的高原无所畏惧,取而代之的是充实。这样轻松充实的环境,让我感到地科院地质所的温度,他们珍视每一个学生,欢迎每一个热爱地质的你,他们很强大,足以让你穿梭地质的殿堂,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他们包容开放,尊重每一个独特的你慢慢成长。
仿佛天地间给了地质人这样的精神,不怕苦不怕累;仿佛山水处给了地质人这样的从容,慢慢走欣赏啊;仿佛实验室给了地质人这样的态度,严谨认真,尊重事实;仿佛山野间给了地质人这样的情怀,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种其他行业无法体会的地质精神,值得一代代地质人得以传承。而此行,地质大牛带着地质小生,各位老师所教授的,祁连地区所馈赠的,让人受益匪浅,难以忘却,或许亦是传承。
非常感谢地科院地质所给予我的这次机会,各位老师辛苦了。虽然已然离开西北,却总怀念着在雪山与油菜花之间的山路上有一辆中巴,没有信号离开手机的喧嚣,车里回响着21世纪初的经典情歌,荷塘月色,郎的诱惑,载着地质学者与学子,载着对地质的热爱与对知识的渴求,向着下一个观察点行进。
路漫漫,地质人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