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Mehdiabad铅锌矿床是世界上最大的密西西比河谷型(MVT)矿床,发育巨量铅锌(~20.7 Mt Pb+Zn),也含巨量重晶石(>40 Mt BaSO4)。通常,在形成MVT矿床的低温(<250 ℃)流体条件下,铅锌由氧化性流体迁移,而钡由还原性流体迁移,重晶石和铅锌硫化物难以大量共生。由此,Mehdiabad矿床铅锌成矿和重晶石的形成是何种关系、重晶石对于巨量铅锌聚积有何作用等科学问题成为未解谜题。有鉴于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刘英超研究员等,对Mehdiabad矿床进行了系统的野外调查和详细的岩相学观察,结合重晶石S-O-Sr、菱铁矿C-O、石英Si-O、硫化物S同位素和流体包裹体分析等手段,获得以下重要认识:
(1)重晶石和铅锌硫化物空间共存,但并非同沉淀
在Mehdiabad矿床,重晶石和铅锌硫化物出现在同一矿床范围,易被误认为二者是同期热液流体产物。但是,本研究发现,在空间上,重晶石和铅锌硫化物二者的分布并非完全重合,重晶石分布范围大于铅锌矿体分布范围;在时间上,重晶石形成在早期的三个阶段,而铅锌硫化物主体沉淀于最晚期的一个单独阶段,不同阶段的矿物组合和空间分布特征存在差异。
(2)成岩期甲烷的大量聚集导致巨量重晶石发育
重晶石S-O同位素表现出明显的线性关系和特征的斜率组成(5.36到0.39;图1),共生的菱铁矿具有产甲烷带特征的C同位素组成,重晶石结核、厘米级板状晶体、晶间微孔隙大量存在(图2B-D),这些都表明重晶石并非热液成因,而是在漫长的成岩作用过程中,由甲烷逐渐聚集并最终形成冷泉环境下的产物。其Ba来自赋重晶石围岩下伏富有机质地层,由含甲烷的孔隙水迁移至硫酸盐-甲烷转换带(SMTZ)附近,与残余硫酸根结合,形成巨量规模的重晶石前锋带,也即今日所见的Mehdiabad重晶石体。
图1 Mehdiabad矿床重晶石S-O同位素组成
图2 Mehdiabad矿床重晶石特征及与铅锌硫化物关系
(3)巨量重晶石的存在是Mehdiabad形成巨型铅锌矿床的关键
石英Si-O同位素和流体包裹体测温表明Mehdiabad存在两次热液活动,其中,第二次活动形成了今日所见的MVT铅锌矿化。先存重晶石体为铅锌硫化物提供了充分的贮存空间,并经由生物还原硫酸盐作用(BSR)准备了充足的还原S(图3),使其能够以交代重晶石或充填重晶石粒间孔隙的方式(图2E-F)沉淀于重晶石体内部,形成了举世瞩目的巨型铅锌矿床。
图3 Mehdiabad矿床重晶石和铅锌硫化物S同位素对比
基于上述认识,研究阐明了巨型铅锌成矿所需的关键要素,重建了Mehdiabad矿床重晶石形成和铅锌矿化过程(图4),回答了巨型铅锌成矿之谜,并为区内新Mehdiabad的寻找提出了建议。
图4 Mehdiabad矿床形成过程
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922022 和 41773043)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2YFF0800903)等项目联合资助,成果发表在矿床学顶级期刊Economic Geology上(Liu, YC, Song, YC, Fard, M., Hou, ZQ, Ma, W, and Yue, LL, 2023,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Origin of Barite in the Giant Mehdiabad Zn-Pb-Ba Deposit, Iran: Economic Geology, v. 118, p. 1495-1519.)。刘英超研究员为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5382/econgeo.5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