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4月08日 星期五

研究亮点

乔大伟,彭楠等- Palaeo-3:华北早白垩世大气环流转变研究
取得新进展

来源:地调局地质所 作者:乔大伟,彭楠,科技处 发布时间:2021-12-16

  受到太阳辐射在高低纬度的不均匀加热和地球自转偏向力的共同影响,地球表面形成了低纬信风带、中纬西风带和高纬东风带3个大气环流圈。在中国华北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纪早期,不仅有受西风带影响的大规模风成体系,还有受东北信风影响的风成体系,表明当时这里曾发生过大规模的古风转变。但这次古风带的转变是板块运动造成的,还是大气环流转变(副热带高压带的迁移)造成的,仍是存在争议的科学问题。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柳永清研究员和彭楠团队通过对中国华北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期间广泛发育的风成沉积体系进行系统的地质调查和综合研究发现,副热带高压带的整体大规模迁移直接导致了古风带的转换和同期沉积环境与古地理的变化。

  研究团队通过大量鄂尔多斯盆地风成断面的详细测量古风向的恢复和风成成因的解剖认为,受“侏罗大干旱事件”和白垩全球性“超级温室效应”影响,白垩纪早中期副热带高压带的位置发生了迁移,由白垩早期的40°N左右被压缩至了白垩中期的30°N甚至更低(图1直接导致了华北地区古风带由东北信风带转换为了中纬西风带,并在中纬西风带控制下,形成了自西至东横跨整个华北地区的巨型沙海。本研究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期间气候变化、沉积古地理恢复以及相应的大气环流转变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有利依据


1华北地区早白垩世古风向数据与副热带高压萎缩之间的耦合关系

  成果近日刊载在国际SCI期刊《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之上,乔大伟博士研究生和彭楠助理研究员为共同第一作者本研究由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018YFC06042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41688103、41672111),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DD20190005)联合资助。


文章出处及链接

Qiao D.W.,Peng N., Kuang H.W., Liu Y.Q., Liu Y.X., Cui L.W., Wang Y.C., 2022. Changes in prevailing surface-paleowinds reveal th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transition during Early Cretaceous in North China.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586, 110784.

https://doi.org/10.1016/j.palaeo.2021.1107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