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工程名称:青藏高原能源资源综合调查工程
项目承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项目负责人:张建新、蔡志慧
2016-2018总体目标
1. 提出并发展青藏高原片麻岩穹窿研究指导找矿理论。
2. 重建青藏高原构造格局,探究其与特提斯演化不同阶段的成矿系列关系。
3. 建立冈底斯、喜马拉雅等地体的构造格架;确立冈底斯岩浆带与新特提斯洋盆演化关系、俯冲与碰撞转换的岩浆构造响应,探讨青藏高原南部片麻岩穹窿成因机制及成矿制约因素。
4. 开展青藏高原科普活动2~3次;撰写并发表相关科普作品1~3篇。
5. 提交2800 km2 1׃5万专题试点廊带地质图件;提交项目成果报告。
6. 支撑中国地质调查局大陆构造与动力学研究中心。
7. 建设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团队,培养20名研究生,培养局杰出地质人才1人、局优秀地质人才1~2人。
2018主要目标任务
1. 建立拉萨-冈底斯地体及松潘-甘孜地体片麻岩穹窿的构造演化模式,初步查明其对成矿作用的制约机制。
2. 开展冈底斯、喜马拉雅1:5万专题廊带地质图。完善拉萨-冈底斯地体、羌塘地体、喜马拉雅及阿尔金-祁连-昆仑地体等的构造格架。
3.建立拉萨-冈底斯地体的构造-岩浆-成矿体系,探究原特提斯体系、古特提斯体系及新特提斯体系的洋陆格局、时空演化序列及转换关系。编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五大平台”科技项目申报方案,力争2019年成功申报2-3项。
4. 组织开展相关科普活动1次,出版1本科普书籍。
5. 提交《特提斯-青藏高原科技长廊和主要成矿带构造背景综合地质调查》成果报告和相关系列图件。
6.推行信息化地质调查工作模式,推进项目已有及新形成地质数据、成果产品、基于地质云实现共享与服务的目标。
7. 支撑建设地质调查局大陆构造与动力学中心。
8. 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研究生5-8名,完成高水平论文8-10篇。
9. 主要实物工作量:1:5万专题廊带地质图2000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