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牵头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工程首席专家:李海兵 唐菊兴
2016-2020总体目标
1.班公湖—怒江成矿带多龙、高宝约、亚热等地区铜及角西地区钨矿取得找矿突破或新进展;青海柴达木盆地西部南翼山地区深层卤水锂、藏北盐湖锂取得找矿突破或新进展。
2.重建青藏高原构造格局,探究其与特提斯演化不同阶段的成矿系列关系;查清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的成矿地质背景及成矿潜力;查明雅江—班怒蛇绿岩铬铁矿成矿地质背景,评价成矿远景;揭示冈底斯和三江造山带俯冲型、碰撞型斑岩铜矿、沉积岩容矿铅锌矿床、碳酸岩稀土矿成矿系统的形成背景;查明拉萨—羌塘隆升剥蚀过程及与矿床分布、成矿作用、油气成藏保存的关系;开展青藏高原盐湖锂、硼及生物资源调查,评价资源潜力;进行青藏高原东部地震波速度层析成像和青藏高原主体密度成像,查明青藏高原东部深部速度结构;总体评价特提斯—青藏高原主要成矿带的找矿突破战略前景。
3.建立冈底斯、喜马拉雅等地体的构造格架,确立冈底斯岩浆带与新特提斯洋盆演化关系、俯冲与碰撞转换的岩浆构造响应,探讨青藏高原南部片麻岩穹窿成因机制及成矿制约因素;揭示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在青藏高原演化中的作用和成矿制约,进一步厘定班公湖—怒江成矿带大陆边缘环境斑岩—浅成低温热液成矿系统;总结豆荚状铬铁矿成矿规律,完善成矿模式,评价不同类型蛇绿岩的含矿性;发展大陆碰撞成矿理论,探索碰撞环境斑岩铜和碳酸岩稀土成矿理论;建立适用于我国青藏地区构造热年代学填图的工作方法;形成盐湖卤水及油田卤水提锂硼工艺路线;完善青藏高原主体深部构造综合地球物理信息提取技术。
4.出版科普书籍1~2部,开展科普活动4~5次。
5.提交找矿靶区40~50处,新发现矿产地8~10处;引导和拉动商业性矿产勘查,实现找矿重大突破,助推形成1~2处大型能源资源基地;提交130幅1׃5万比例尺基础地质图件,提交《青藏高原能源资源综合调查成果报告(2016-2020年)》。
6.支撑中国地质调查局大陆构造与动力学研究中心、矿产资源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研究中心、国土资源部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建设。
7.建设大陆构造与动力学、西藏主要成矿带大型—特大型矿床勘查评价、铬铁矿找矿、大陆碰撞与成矿、锂硼等新能源矿种综合调查、构造热年代学等业务团队;培养研究生100人、局杰出地质人才1~2人、局优秀地质人才4~6人。
2018主要目标任务
1. 促进班怒带实现3000万吨铜当量目标;青藏高原深部找矿及斑岩-浅成低温热液-矽卡岩型铜金多金属矿找矿取得新突破;西藏高原北部地区重点盐湖取得锂矿找矿新进展。
2. 完善拉萨-冈底斯地体、羌塘地体、喜马拉雅及阿尔金-祁连-昆仑地体等的构造格架;对比研究西藏不同缝合带中蛇绿岩地幔岩的成因和铬铁矿的成矿机理,查明两条缝合带的铬铁矿成矿背景;全面评价冈底斯和三江造山带内斑岩铜、沉积岩容矿铅锌、碳酸岩稀土成矿带的成矿潜力,揭示特提斯域内主要成矿系统的形成规律;完成柴达木盆地西部2-3口油井调查和西藏6-8 个盐湖锂资源综合调查,评价资源潜力;查明班公湖—怒江成矿带中重点成矿远景区的成矿地质背景和成矿潜力,进一步厘定班怒带南北两侧岩浆岩和成矿作用的地质背景,提出班公湖-怒江洋盆演化新认识;查明拉萨-羌塘地块中生代晚期-新生代隆升剥蚀历史和空间变化规律,探索青藏高原东部隆升剥蚀历史及其与主要矿床分布与保存的关系。
3. 建立拉萨-冈底斯地体的构造-岩浆-成矿体系,探讨原特提斯、古特提斯和新特提斯体系的洋陆格局、时空演化序列及转换关系;建立雅鲁藏布江缝合带新特提斯洋盆的演化过程,剖析铬铁矿的形成、保留和侵位机制;建立冈底斯和三江造山带新生代斑岩发育的深部机制和青藏高原东缘的构造变形机制;探索油田卤水提取锂硼工艺路线,形成可应用于藏北无人区盐湖锂硼资源预查的遥感解译方法;建立班公湖—怒江成矿带斑岩-矽卡岩-浅成低温热液成矿和造山型金矿成矿的找矿模式;建立适用于我国青藏地区构造热年代学填图的工作方法。凝练造山带矿产深部探测技术等科技问题,编写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五大平台”科技项目申报方案。
4. 出版科普书籍1部,开展科普活动4 次,支持相关科普基地的建设。
5. 圈定10-12处找矿靶区,新发现2处矿产地,引导和推动商业性矿产勘查,实现找矿新突破,进一步夯实多龙铜矿基地资源基础;提交37幅1:5万比例尺基础地质矿产图件;提交《班公湖-怒江成矿带造山带填图工作指导书》等系列地质调查工作指导书;编制青藏高原能源资源综合调查2018年成果报告。
6. 本工程符合《地质调查十三五信息化规划》的地质调查数据库(或信息系统)建设、更新、共享与服务目标。
7. 推进中国地质调查局大陆构造与动力学中心、地幔研究中心、活动构造与断裂作用创新团队、地质所能源资源中心成矿流体观测实验室、矿产资源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研究中心、国土资源部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热年代学及找矿勘查创新团队等平台的建设。
8. 培养研究生35名,局优秀地质人才1人。
9. 主要实物工作量:1:5万区域地质调查5460平方千米,1:5万矿产地质调查2954平方千米,钻探250米,深地震反射探测剖面数据采集40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