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年度地质所国内外公开发表论文专著登记
1、 Ding Xiaozhong, Liu Xun, Yao Jianxin, Fu Derong, Wang Yong, Wu Shao Zu and Yan Yi, “Thesedimentary Features and Tectonic Palaeogeogra-Phy from Cambrian to ordovician in Tarim Basin, Northwestern China”. 《SINIAN-ORDOVICIAN PALEOG. EOGRAPAY, CYCLICITY、RAYTAM AND SEDIMENTARY EVENTS OF CAINA》,Chief Editors: Meng Xianghua, Ge Ming International Academic Publishers, 1996,p35-40.
2、 Ma Lifang, Min Longrui, Ding Xiaozhong, “Regional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 Proc 30th Int’l Geol Congr., Vol 7, P157-167.
3、 刘训、姚建新、王永,再论塔里木板块的归属问题,地质论评,1997年第43卷1-9页。
4、 谢良珍,Geophysical Atlas of China, production and use(中国地球物理图集,生产和应用), Proceedings 18th ICA/ACI International cartographic Conference, 1997年1卷,261至267页。Gavle offset AB Sweden 1997, ISBN-91-630-5536-8。
5、 刘兰笙、高翎、范开强,中国东部铜矿床地质特征及其找矿方向,地学研究,1997年第29-30期,140-150页。
6、 耿树方,秦巴地区金矿区域成矿的基本特征,地学研究,1997年第29-30期,173-185页,地质出版社。
7、 张德全、徐洪林,安徽青九复式岩体的地质学和地球化学,地学研究,1997年第29-30期,213-228页,地质出版社。
8、 林景星、张静、林防、郭盛乔,中国东部地球表面环境变化与大陆动力学演化的关系,地球学报,1997年18卷1期110-111页。
9、 乔秀夫、彭阳、高林志、章雨旭,Composite stretegraphy of the sailinhuodong Group and ore - bearing micrite mound in the Bayan obo deposit Inner Mongolia, China. Acta Geologica Sinica, 97年10卷4期,地质出版社。
10、乔秀夫、高林志、彭阳、章雨旭,对内蒙古鳃林忽洞群白云鄂博群及白云鄂博铁矿赋矿白云岩的新认识。地质论评,1997年43卷2期。
11、乔秀夫、高林志、彭阳、章雨旭,内蒙古腮林忽洞群综合地层和白云鄂博矿床赋矿微晶丘,地质学报,1997年71卷3期,202-211页。科学出版社。
12、乔秀夫、高劢,中国北方青白口系,碳酸盐岩Pb-Pb同位素测年及意义,地球科学,1997年22卷1期1至7页。
13、乔秀夫、李海兵、高林志,华北地台震旦纪-早古生代地震节律,地学前缘,97年4卷3-4期,155至160页。
14、洪大卫等。新疆乌伦古河碱性花岗岩Nd同位素特征及其对显生宙地壳生长的意义。科学通报,1997年42卷17期1829至1832页。科学出版社。
15、Dawei Hong et al . Deep Structural setting of granitoids and their metallogeny in South China. Global tectonics and metallogeny.
16、Hong Dawei (ed.) Proceedings of the 30th International Geological Congress V4. Structare of the lithasphare and deep processes 170p 荷兰VSP出版社,约30万字。
17、Da wei Hong et al. Depleted- mantle Source for the ulangar River A-type granites from noth xin jiang China: geochemistry and Nd-Sr isotopic evidence, and implications for phanerogoic crustal growth. Chemical Geology,1997年138卷135至159页。
18、崔军文、史金松,青藏高原隆升数值模拟的地质解释和启迪,中国地球物理年会年刊,97年(摘要),326页,同济大学出版社。
19、崔军文,喜马拉雅碰撞带的构造演化,地质学报,97年71卷,2期,105至112页。
20、崔军文等,青藏高原隆升数值模拟的地核解释和启迪,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1997年326页。
21、史金松、崔军文,青藏高原隆升的数字模型及计算处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1997年,300页。
22、Cui Junwen ,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Himalayan Collision Belt. Acta Geolo Gica SiNica, 1997. Vol. 71, No.2.
23、王连捷、崔军文等,青藏高原北缘岩石圈构造应力场,冶金工业出版社。
24、史金松、崔军文,青藏高原隆升的数学模型及计算处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97年,300页。同济大学出版社。
25、CUI JUN-WEN Lithospheric Fabric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Global Tectonic Zones Supercontinent Formation and Disposal proceedings of the 30th Inter Gool Cong. VTRECHT THE NETHERLANDS TOLYO JAPAM.
26、Cui Junwen,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Himalayan Collision Belt. ACTA GEOLOGICA SINICA 97年71卷2期,133-143页。
27、Cui Junwen TANG ZHE-MIN, DENG JIN-FU, YVE YONG-JUN, LI JI-XIANG and LAI SHAO-CONG, Early paleozoic plate - Tectonic Regime in the Altun Mountains, Orogenic Belts Geological Mapping 97年7卷,59至74页。UTRECHT THE NETHERLANDS TOKYO, JAPAN.
28、赵文津、黄立言、熊嘉育,喜马拉雅和青藏高原深剖面研究进展,地球物理学报,97年第40卷增刊,140-152页。
29、赵文津、黄立言、熊嘉育,INDEPTH计划与青藏高原大陆动力学研究。地球物理与中国建设97年348至350页。 地质出版社。
30、吴功建,昨天,今天,明天,青藏高原地学断面研究10年,国内外地质勘察仪器装备发展现状,97年,26至33页。
31、吴功建,中国地学断面地球物理研究的进展,地球物理学报,97年40卷增刊,110至120页,北京,科学出版社。
32、高锐,青藏高原岩石圈结构与地球动力学的30个为什么,地质论评,97年43卷5期,460至464页。科学出版社。
33、董树文、吴宣志、高锐等,大别造山带深部地质初探,中国地质97年第1期,32至37页。
34、吴春玲、顾贤明,三维弹性波有限元模拟的吸收边界。石油物探,97年36卷2期,25至31页。
35、张季生,利用卫星重力,磁力资料研究深部地质构造,岩石圈研究的现代方法,97年专刊,原子能出版社。
36、陈文,N.Arnaud(法国),巴颜喀拉地体,POG型花岗岩同位素年代学研究。地球学报,97年18卷3期。261至266页。
37、陈文、张思红、邵建国,激光显微探针39Ar/40Ar测年方法的两个应用研究实例,地球学报,97年18卷增刊,102至104页。
38、沈其韩、徐惠芬、沈昆、杨淳、宋彪,山东沂水雪山岩体和林家官庄岩体的同位素年代学,地质科学,97年7月第32卷第3期。科学出版社。
39、庄育勋、王新社、徐洪林等,泰山地区早前寒武纪主要地质事件与陆壳演化。岩石学报,97年13卷第3期13至30页。
40、庄育勋、陈文斌,阿尔泰造山带花岗片麻岩穹隆的形成演化。岩石矿物学杂志,1997,12(2)。
41、万渝生、伍家善、刘敦一、张宗清、宋彪,鞍山3.3Ga陈台沟花岗岩Nd.pb同位素地球化学,地球科学第4期。地球科学97年4期。
42、耿元生,刘敦一,冀西北马市口地区紫苏花岗岩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年代学,岩石学矿物学杂志,97年16卷1期1至9页。
43、耿元生、刘敦一、宋彪,冀西北麻粒岩区早前寒武纪主要地质事件的年代格架。地质学报,97年71卷4期316至327页。
44、耿元生、刘敦一,前寒武纪年代学,中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1997年,21-25页,科学出版社。
45、刘福来、沈其韩、耿元生、徐学纯、马瑞,麻粒岩相条件下熔融反应与矿物相转变机制的实验研究,地质学报,97年71卷3期。
46、刘福来,怀安-大同一带基性麻粒岩变质反应序列与水活度。岩石学报,97年13卷,1期,27至43页。
47、刘福来、沈其韩、耿元生、徐学纯、马瑞,熔体参与变质反映的高温高压实验研究。科学通报,97年42卷17期1846至1849页。
48、刘福来、沈其韩、耿元生、徐学纯、马瑞,变质反映与脱水熔融成因关系的实验研究———以晋蒙边界孔兹衙系中富铝片麻岩为例。中国科学(D辑),97年第27卷,第6期,481至487页。
49、刘福来等,原岩成分对脱水熔融,变质反应控制作用的实验研究。岩石矿物学杂志(16)增刊。
50、Xu Zhiqin, Yang Jingsui, Li Haibing et al, Mesozoic crustal evolution and dynamics of the East Kunlun-Tang gula composite moutain China, proc-30thInternational Geol congr , 1997年7卷7-20页,VSP。
51、Xu Zhiqin, Jiangmei , Yang Jingsui , Deep tectonophysical process of the uplift of the Nothern Qinghai-Tibet plateau. -Evidence from the integrated geological-geophysical profile from Golmud to the Tanggula mountains Qinghai pro-vince., Acta Geologica sinica, 1997年71卷1期,1-14页。
52、许志琴、邱小平、张建新,脱硅作用与“剪切型”金矿的形成,地学研究,1997年第29-30期,122-127页,地质出版社。
53、邱小平等,河北小营盘石英-碳酸盐型金矿床成矿作用。地质学报,1997年第71卷第4期,350-359页。
54、邱小平,青海锡铁山铅锌矿区泥盆纪底砾岩中成矿学证据。地质论评,1997年第43卷第6期657页。
55、邱小平,凡口超大型铅锌矿床燕山期改造富集作用,地学研究,1997年第29-30期,165-172页,地质出版社。
56、李海兵、曾令森、许志琴,剪切带中变斑晶的生长及包裹体痕迹的演化。地质科学,1997年第32卷第2期。
57、Li Haibing, Xu Zhiqin and Chen wen, Southern Margin Strike-slip Fault zone of East kunlun Mountains: An Important Consequence of Intracontinental. Continental Dynamics Vol.1, No.2, 1996.
58、Li Haibing , et al. Uplifting and post - orogeny of the Ancient Metamorphic Terrain in Southern Liaoning , East China. 《Orogenic Belts Geological Mapping 》proc 30th. Intennation Geological congress,Vol.7.pp83-94.
59、王宗秀、许志琴、杨天南,松潘-甘孜滑脱型山链变形构造演化模式。地质科学,1997年第32卷第3期,327至336页。
60、Yang Tiannan, Xu Huifen, Zhang Jinaxin, The Deformational History of Jiaonan UHP Terrane. Continental Dynamics《大陆动力学》1996年1卷2期164至170页。
61、杨天南等,胶南超高压带隆升-伸展作用。山东地质,Vol.33, NO.1。
62、张建新等,北京云蒙山地区花岗岩穹隆及伸展构造的探讨。地质论评,97年第43卷3期,232-240页。
63、张建新等,北祁连加里东造山带从挤压-伸展造山机制的转换。长春地质学报,1997,27(3);277-283页。
64、张建新等,北祁连中段俯冲-增生杂岩/火山弧的时代探讨。岩石矿物杂志,1997年,16(2);112-119页。
65、张建新等,胶南地区的伸展作用,从胶南诸城一带为例。地球学报,1997年18(2);123-128页。
66、Yang wencai, Crustal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 of sulu UHPM terrane. Episodes, 20;2, 100-104.
67、Yang Wencai , Geophysical analysis of main minerogenetic blts in China . proc, 30 the IGC 20: 112-120. VSP出版。
68、Yang Wencai, Partition of crustal density structure of Chinese continent. Continental Dynamics, 1:2, 96年94-102页。
69、杨文采,中国重力异常的小波变换及多尺度分析。地球物理学报,97年40:1,85-95。
70、杨文采,陆相薄互层反射地震的理论与方法,“陆相薄互层油储地球物理学导论”第四集,1997年,科学出版社。
71、张招崇,李兆乃,富碲化物型金矿形成的物理化学条件——以水泉沟金矿田为例。矿床地质,1997年16卷1期,41至52页,地质出版社。
72、张招崇、王永强,冀北印支期碱性岩浆活动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1997年16卷4期,214至217页。
73、张招崇,冀北水泉沟杂岩体的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意义。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97年27卷1期,36至43页。
74、张招崇、陈洪新,水泉沟杂岩体的地质学和岩石学研究,贵金属地质,1997年6卷2期,81至92页。
75、张招崇、陈洪新,冀北水泉沟偏碱性杂岩体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环境。中国区域地质,1997年16卷3期,275至282,290页。
76、张招崇、毛景文、杨建民等,北祁山西段早奥陶世阴沟群火山岩的构造背景。岩石矿物学杂志,1997年16卷3期,193至201页。
77、张招崇、李兆乃,冀北水泉沟杂岩体的稀土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地学研究,1997年第9-30期,230-240页,地质出版社。
78、毛景文、张招崇、杨建民等,北祁连西段前寒武纪地层单颗粒锆石测年及其地质意义,科学通报,1997年42卷13期,1414至1417页。中国科学杂志社,
79、吴才来、周洵、黄许陈等,铜陵地区中酸性侵入岩的包体岩石学研究,地球学报,1997年18卷2期182-191页。地质出版社。
80、吴才来、李兆乃、尚如相,长白山地区新生代火山岩及其幔源包体的矿物化学及矿物包裹体研究。岩石矿物学杂志,1997年16卷4期,289-203页。 地址出版社。
81、王碧香、杨岳清、史仁灯等,中国火山岩地区金的成矿环境及分布规律。矿床地质,1997年16卷1期,11-20页,地质出版社。
82、李兆乃,火山岩和相关侵入岩地区金矿的控矿系统。地学研究,1997年29期,109-121页。地质出版社。
83、李兆乃,火山岩和相关侵入岩地区金矿的形成机制——内外多元偶合,四维局部富集成矿。地球科学,1997年22卷3期。,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84、李兆乃,火山岩地区金矿的蚀变分带和成矿物理化学条件-成矿热流体与控矿环境相互作用过程的四维记录。地球学报,1997年18卷2期,150-161页,地质出版社 。
85、Li Zhaonai and Wang Bixiang , China’s Lgneous Roek Associations and Their Temporal-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Relations of the Crust and Mantle. Proc 30thlnt’L.Geol Congr part15, pp65-86. 荷兰,VSP.
86、Bai,W.J., Yang, J.S., Ren, Y. F., On vertical transform fault in continental lithosphere. Journal of Geomechanics, 3,(3). 53-58, 1997.
87、白文吉、杨经绥、任玉峰,二论大陆岩石圈内垂直转换断层,地质力学学报,1997年3卷3期,53-58页。
88、鲍佩声、王希斌,富铝型豆荚状铬铁矿床的成矿模式,地球学报,1997,Vol.18, NO.1。
89、於祖相,新矿物大庙矿-铟与铂的天然合金,地质学报,1997,Vol.71, NO.4。
90、於祖相,新矿物伊逊矿-有序的铂与铟的天然合金,地质学报,1997,Vol.71, NO.4 .
91、於祖相,新矿物长城矿-铱的硫铋化物,地质学报,1997,Vol.71, NO.4。
92、高俊等西天山造山带的古生代造山过程。地球科学,1997年22卷1期,27-32页。
93、高俊等,西天山造山带的构造变形特征研究。地球学报,1997年18卷1期1-10页。
94、高俊等,古俯冲带的流体作用综述。地质科技情报,1997年16卷1期17-22页。
95、高俊等,新疆西天山高压变质带的变质矿物与变质作用演化。岩石矿物学杂志,1997年16卷3期244-254页。
96、高俊等,西南天山榴辉岩的发现及其大地构造意义。科学通报,1997年,42卷7期,737-740页。
97、高俊、张立飞、王宗秀、王军等,新疆西天山高压变质带研究进展。地学前缘,1997,Vil.43, NO.3。
98、和政军等,内蒙古林西地区晚二叠-早三叠世沉积演化及构造背景。中国区域地质,1997年16卷4期,403-409页。
99、和政军等,辽宁北票地区义县组合与化石层沉积环境初探。辽宁地质,1997年3期,174-184页。
100、李锦轶、牛宝贵,秦岭西段天水一带李子园群变质变形时代的40Ar/39Ar年代学证据,中国区域地质,1997,Vol.16, NO.1。
101、姚建新、刘训、付德荣、丁孝忠、刘羽、王勇、金若谷等,新疆洛浦县和巴楚县晚石炭世-早二叠世牙形石动物群及其地层意义,地球学报,1997,Vol.18, NO.1。
102、田树刚、章雨旭,华北地台北部奥陶纪露头层序地层,地球学报,1997,Vol.18,NO.1。
103、尹崇玉、高林志,华北地台南缘豫西鲁山洛峪群洛峪口组宏观后生植物的新发现。地质论评,1997年43卷3期。地质出版社。
104、唐烽、尹崇玉、高林志,安徽休宁陡沱期后生植物化石的新认识。地质学报,1997年71卷4期,289-299页,地质出版社。
105、Zhao Yue et al, Syn-and post-tectonic Cooling and exhumation in the Larsemann Hills, East Antarctica. Episodes, 1997年20卷2期122-127页.
106、Ren Jishun,Niu Baogui, He Zheng jun, Xie Guang Lian and Liu Zhigang. Tectonic Framework and Geodynamic Evolution of Eastem China. Proc 30th Int’l. Geol. Congr., Vol.6, pp.1-14. VSP1997.
107、任纪舜、王作勋、陈炳蔚、姜春发、牛宝贵、李锦轶、谢广连、和政军、刘志刚, 新一代中国大地构造图。中国区域地质,16卷3期,225-230页。
108、任纪舜、王作勋、陈炳蔚、姜春发、牛宝贵、李锦轶、谢广连、和政军、刘志刚,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图(1∶500万)及简要说明,中、英文。地质出版社。
109、任纪舜、牛宝贵、和政军、谢广连、刘志刚,中国东部的构造格局和动力演化,地学研究,1997年第29-30期,43-55页,地质出版社。
110、肖序常等合著,Tectonic Exolution and Uplift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Xiao Suchang et Li Ting dong. -proceeding of the 30th IGC V. I, P. 1-13,1997.
111、高俊、肖序常等,新疆南天山高压变质岩的抬升机制,地质科学,96年V.31 NO。4。P1-13,1997。
112、王军,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计算隆升速率的一些问题,地质科技情报,1997年V.16,NO.1,97-102页。
113、沈桂梅、杨慧宁,东平洋海盆PC5794柱状样的氧同位素地球化学的初步研究,岩石矿物杂志,1997年16卷4期。
114、张宗清,秦岭造山带晋宁期强烈地质事件及其构造背景,地球学报,1997年18卷增刊,43-45页。
115、张宗清等,白云鄂博矿区Hp变质岩的Sm-Nd年龄,成因与成矿关系。地球学报,1997年第18卷第3期,267-274页。
116、刘敦一、耿元生、宋彪,冀西北地区晚太古代大陆地壳的增生和再造-同位素年代学证据。地球学报,1997,Vol.18, NO.1。
117、罗修权、李佩贤,侏罗系白垩系界线年代研究,地球学报,1997, Vol.18, NO.1。
118、杨建军,为高压角闪石nyboite建议一个中文名称兼论其岩石学意义,地球科学,1997,Vol.22, NO.1。
119、宋彪、李锦轶、牛宝贵、徐文喜,黑龙江省东部麻山群黑云斜长片麻岩中锆石的年龄及其地质意义。地球学报,1997年18卷3期,306-312页。
120、赵敦敏,负热离子质谱的锇同位素分析。第七届BCEIA会议论文集,1997年B107-108页,北京大学出版社。
121、梁祥济、廖志杰,浙江平阳矾山明矾石矿床中矿物共生的拓扑学研究。岩石矿物学杂志,97年第16卷增刊,266-271页。岩石矿物学杂志编辑部出版。
122、王福生、兰翔、梁祥济,平阳矾山明矾石矿床岩石学特征及其成因浅析。浙江地质,1997年13卷期55-63页。浙江地质编辑部出版。
1、 洪大卫,岩石圈研究的现代方法,中国原子能出版社。
2、 Wu Gongjian, Liu xun, Gao Rui, Deng Jingfu, Yao pei Yi Global Geoscience Transect Golmud-Ejin Transect China地质出版社。
3、 程裕淇,华北地台早前寒武纪地质研究文集,地质出版社。
4、 伍家善、耿元生、沈其韩、万渝生、刘敦一、宋彪,中朝古大陆太古宙地质特征及构造演化,地质出版社。
5、 邱小平,冀西北金矿集中区成矿特征,冶金工业出版社。
6、 许志琴、张建新、徐惠芬等,中国主要大陆山链韧性剪切带,地质出版社。
7、 黄永祥、杨慧宁、沈桂梅、陈永志,海底沉积物类型及其地球化学环境对多金属结核形成与分布的控制作用,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8、 杨文采,地球物理反演的理论方法,地质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