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
获奖年度 |
获奖奖项 |
成果名称 |
主要完成者 |
主要完成单位 |
获奖证书编号 |
1 |
2023 |
自然资源科学技术奖 |
青藏高原北部羌塘古特提斯造山带形成和演化 |
翟庆国、李才、解超明、胡培远、张以春、范建军、刘一鸣、王明、唐跃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吉林大学、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
JB2023-1-04-D1 |
2 |
2023 |
自然资源科学技术奖 |
地壳深熔作用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深部地质过程的指示 |
曾令森、高利娥、赵令浩、梁凤华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 |
JB2023-2-39-D1 |
3 |
2023 |
自然资源科学技术奖 |
碳酸岩型稀土成矿新模型 |
刘琰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QN2023-20 |
4 |
2022 |
自然资源科学技术 |
喜马拉雅西部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地壳尺度构造叠置 |
卢占武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QN2022-17 |
5 |
2022 |
自然资源科学技术奖 |
晚前寒武纪关键时期海洋环境演变及其对生命演化的影响 |
朱祥坤、闫斌、樊海峰、张衎、王丹、张飞飞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
JB2022-2-23-D1 |
6 |
2020 |
国土资源科技奖二等奖 |
中亚造山带晚古生代洋中脊俯冲与斑岩成矿 |
尹继元;张继恩;申萍;马冲;袁超;龙晓平;潘鸿迪;孟磊;朱和平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 |
KJ2020-2-04 |
7 |
2019 |
国土资源科技奖二等奖 |
中国埃迪卡拉系古生物群系统演化及其国际对比 |
刘鹏举、唐烽、陈寿铭、李猛、尚晓冬、尹崇玉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KJ2019-2-35 |
8 |
2019 |
国土资源科技奖二等奖 |
中亚造山带南缘构造岩浆演化 |
石玉若、刘敦一、孙会一、康月蓝、张维、李琳琳、王振、吴显灿、张玉海、包泽民、王培智、车晓超、王晨、刘建辉、杨淳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KJ2019-2-40 |
9 |
2018 |
国土资源科技奖二等奖 |
蛇绿岩定年及在造山带研究中的应用 |
简 平、石玉若、张 维、孙会一、李琳琳、王 晨、刘建辉、杨 淳、李 柏、张玉海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KJ2018-2-05 |
10 |
2018 |
国土资源科技奖二等奖 |
金属稳定同位素示踪体系的构筑及在矿床研究中的应用示范 |
朱祥坤、孙 剑、李志红、李 津、李世珍、王 跃、唐索寒、陈列锰、赵新苗、闫 斌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
KJ2018-2-06 |
11 |
2017 |
国土资源科技奖一等奖 |
华北克拉通早前寒武纪地壳形成和演化 |
万渝生、董春艳、颉颃强、刘守偈、谢士稳、马铭株、刘敦一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KJ2017-1-09 |
12 |
2017 |
国土资源科技奖二等奖 |
河南豫西地区恐龙化石群研究 |
吕君昌、徐 莉、贾松海、蒲含勇、张纪明、常华丽、沈才智、秦 爽、豆敬磊、魏雪芳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河南省地质博物馆、中国地质科学院、大连自然博物馆、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河南省国土资源厅 |
KJ2017-2-01 |
13 |
2016 |
国土资源科技奖一等奖 |
三江造山带铅锌多金属成矿理论创新与找矿突破 |
侯增谦、潘彤、宋玉财、李世金、杨天南、孙泽坤、杨竹森、王富春、刘英超、赵呈祥、张洪瑞、王秉璋、田世洪、汪元奎、鲁海峰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青海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青海省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青海省地质调查院、青海省第五地质矿产勘查院 |
KJ2016-1-01 |
14 |
2016 |
国土资源科技奖一等奖 |
1:500万国际亚洲地质图 |
任纪舜、牛宝贵、王军、金小赤、和政军、邱燕、姜兰、夏林圻、高林志、杨崇辉、王涛、周国庆、李怀坤、毛建仁、赵磊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南京大学、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 |
KJ2016-1-09 |
15 |
2015 |
国土资源科技奖一等奖 |
中国及亚洲重要造山带花岗岩浆时空演化及构造背景对比研究 |
王涛、童英、吴才来、王晓霞、张磊、郭磊、谢才富、李智佩、张洪瑞、韩宝福、毛建仁、李舢、洪大卫、张建军、王彦斌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所、东华理工大学、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北京大学、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 |
KJ2015-1-08 |
16 |
2015 |
国土资源科技奖二等奖 |
青藏高原南部变质作用与构造演化 |
张泽明、董昕、向华、林彦蒿、丁慧霞、王金丽、刘峰、贺振宇、王伟、李旺超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江苏省地质勘查技术院、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
KJ2015-2-09 |
17 |
2013 |
国土资源科技奖一等奖 |
中国岩石圈三维结构 |
李廷栋、袁学诚、肖庆辉、黄宗理、叶天竺、耿树方、范本贤、高锐、肖序常、朱介寿、邓晋福、姚伯初、张兴洲、杨文采、路凤香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地调局发展研究中心、原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原国土资源部科技司、原国土资源部矿产勘查技术指导中心、成都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吉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KJ2013-1-10 |
18 |
2011 |
国土资源科技奖二等奖 |
全国1:100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 |
丁孝忠,李廷栋,曾 勇,姚冬生,张庆合,耿树方,剧远景,韩坤英,陈安蜀,刘燕学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天津地质调查中心 |
KJ2011-2-14 |
19 |
2010 |
国土资源科技奖一等奖 |
青藏高原地体拼合、碰撞造山及隆升机制 |
杨经绥、许志琴、李海兵、张建新、吴才来、姜 枚、戚学祥、孟繁聪、陈松永、钱 方、崔军文、陈 文、姚建新、田树刚、苏德辰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所 |
KJ2010-1-04 |
20 |
2010 |
国土资源科技奖二等奖 |
中国花岗岩重大地质问题研究 |
肖庆辉、王 涛、邓晋福、莫宣学、卢欣祥、洪大卫、谢才富、罗照华、邱瑞照、王晓霞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河南省国土资源科学研究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
KJ2010-2-14 |
21 |
2010 |
国土资源科技奖二等奖 |
扬子地台西缘变质基底演化 |
耿元生、杨崇辉、王新社、杜利林、任留东、周喜文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KJ2010-2-53 |
22 |
2009 |
国土资源科技奖一等奖 |
青藏高原碰撞造山与成矿作用 |
侯增谦、王二七、莫宣学、潘桂棠、丁 林、王安建、张中杰、李光明、罗照华、唐菊兴、秦克章、徐义刚、曲晓明、王宗起、杨竹森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成都地调中心、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等 |
KJ2009-1-02 |
23 |
2009 |
国土资源科技奖二等奖 |
大陆科学钻探地球物理调查与信息技术应用 |
杨文采、苏德辰、程振炎、于常青、孙爱萍、朱光明、何丽娟、刘 因、钱 辉、李惠民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KJ2009-2-06 |
24 |
2008 |
国土资源科技奖一等奖 |
大陆深俯冲和科学钻探 |
许志琴、杨经绥、张泽明、刘福来、李天福等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KJ2008-1-01 |
25 |
2007 |
国土资源科技奖二等奖 |
翁安生物群特征及其环境演化研究 |
尹崇玉、柳永清、高林志、王自强、唐烽、刘鹏举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KJ2007-2-13 |
26 |
2006 |
国土资源科技奖一等奖 |
中国地质图集 |
马丽芳、乔秀夫、闵隆瑞、范本贤、丁孝忠、许微玲、刘训、姚冬生、张德全、顾膨涛、江世俊、赵如石、王德华、焦淑琴、许绍忠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KJ2006-1-06 |
27 |
2006 |
国土资源科技奖二等奖 |
白云鄂博铁铌稀土矿床和金川铜镍矿床年龄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
张宗清、唐索寒、袁忠信、白鸽、王进辉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KJ2006-2-48 |
28 |
2005 |
国土资源科技奖一等奖 |
中国辽西晚中生代热河生物群及相关地层的综合研究 |
季强、陈文、王五力、金小赤、张建平、柳永清、张宏、姚培毅、姬书安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KJ2005-1-09 |
29 |
2005 |
国土资源科技奖二等奖 |
新疆天山(独子山)-昆仑山(泉水沟)地学断面地质-地球物理综合研究 |
肖序常、刘训、高锐、李秋生、罗照华、姚培毅、傅德荣、谢良珍、管烨、王永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KJ2005-2-42 |
30 |
2005 |
国土资源科技奖二等奖 |
中国巨型超高压变质带及南北板块汇集 |
杨经绥、张建新、吴才来、孟繁聪、李海兵、宋述光、史仁灯、戚学祥、裴先治、许志琴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KJ2005-2-43 |
31 |
2005 |
国土资源科技奖二等奖 |
《中国东部中、新生代火成岩及其深部过程》及《中国火山岩地区金矿床》 |
李兆鼐、权恒、林宝钦、毛建仁、李汉声、母瑞身、李之彤、吴才来、张招崇、郝艳丽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KJ2005-2-48 |
32 |
2004 |
国土资源科技奖一等奖 |
我国38亿年最老岩石的发现及鞍山太古地壳演化 |
刘敦一、万渝生、宋彪、伍家善、耿元生、张宗清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KJ2004-1-07 |
33 |
2004 |
国土资源科技奖二等奖 |
阳原幅、井儿沟幅1:5万区域地质调查 |
闵隆瑞、迟振清、朱关祥、张玉华、蒋复初、田树刚、蔡开运、孟宪锋、王书兵、李金洪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KJ2004-1-13 |
34 |
2004 |
国土资源科技奖二等奖 |
中国固体燃料非金属矿产图集 |
王永勤、谢良珍、张江滢、范开强、章雨旭、成守德、姚武员、朱俊亭、温子仁、韩俊卿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KJ2004-2-43 |
35 |
2004 |
国土资源科技奖二等奖 |
深部地球物理探测数据共享与对比研究 |
高锐、吴仲煜、李英康、魏文博、管烨、金旭、李秋生、张季生、史大年、刘国兴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KJ2004-2-53 |
36 |
2003 |
国土资源科技奖二等奖 |
1:500万亚欧地质图 |
李廷栋、耿树方、严克明、范本贤、陈炳蔚、李光岑、刘淑文、剧远景、赵越、任留东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KJ2003-2-05 |
37 |
2002 |
国土资源科技奖二等奖 |
中国火山岩地区金矿资源图(1:500万) |
李兆乃、王碧香、杨岳清、史仁灯、石森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KJ2002-2-33 |
38 |
1998 |
国土资源科技奖一等奖 |
燕山地区8种铂族新矿物及三价铂、三价依两种元素新价态的发现 |
於组相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KJ-98-1-9 |
39 |
1998 |
国土资源科技奖二等奖 |
中国黑色、有色金属矿产图集 |
刘兰笙、谢良珍、张雨旭、李永森、佟连芳、胡英、江世俊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KJ-98-2-53 |
40 |
1998 |
国土资源科技奖二等奖 |
中国主要大陆山链韧性剪切带及动力学 |
许志琴、张建新、徐惠芬、王宗秀、李海兵、崔军文、杨天南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KJ-98-2-56 |
41 |
1998 |
国土资源科技奖三等奖 |
中国东部第四纪环境 |
林景星、张静、林防、张键华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KJ-98-3-199 |
42 |
1998 |
国土资源科技奖三等奖 |
西南极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火山岩 |
李兆鼐、郑祥身、刘小汗、尚如相、金庆民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KJ-98-3-239 |
43 |
1997 |
国土资源科技奖二等奖 |
辽东半岛南部震旦系-下寒武统成因地层 |
乔秀夫、宋天锐、李海兵、高林志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KJ-96-3-15 |
44 |
1997 |
国土资源科技奖二等奖 |
1:500万南极洲地质图 |
陈廷愚、谢良珍、赵越、任留东、沈炎彬、李光岑、刘平、王彦斌王振洋、姚玉鹏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KJ-97-2-13 |
45 |
1997 |
国土资源科技奖二等奖 |
颐和圆昆明湖3500余年沉积物研究 |
黄成颜、孔昭震、浦庆余、闵隆瑞、戢朝玉、沈桂梅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KJ-97-2-8 |
46 |
1997 |
国土资源科技奖三等奖 |
清臧高原北部地体构造与演化 |
陈炳蔚、姚培毅、郭宪璞、付德荣、董学斌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KJ-97-2-16 |
47 |
1997 |
国土资源科技奖三等奖 |
镇平-丹凤地区构造岩浆岩带与金铀多金属矿产的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 |
张寿广、卢欣祥、杨崇辉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KJ-97-3-106 |
48 |
1996 |
国土资源科技奖二等奖 |
西南天山蛇绿岩和蓝片岩 |
汤耀庆、高 俊、赵民、李锦轶、王 军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Z9302708; |
49 |
1996 |
国土资源科技奖三等奖 |
钐-钕地质年龄标准物质研制 |
张宗清、叶笑江、唐索寒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KJ-96-2-7 |
50 |
1995 |
国土资源科技奖二等奖 |
华南一条优秀的上泥盆统标准剖面:拉利剖面 |
季 强、W.齐格勒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J-9520 |
51 |
1995 |
国土资源科技奖二等奖 |
秦岭--大巴山及邻区地质图(1:100万)及说明书,秦巴及邻区地质--构造特征概论 |
范本贤(3), 张二朋, 牛道韫,霍有光, 张 芳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J-95 |
52 |
1995 |
国土资源科技奖三等奖 |
微体生物与多金属结核生物成矿作用 |
王崇友、金若谷、沈桂梅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J-9518 |
53 |
1995 |
国土资源科技奖三等奖 |
内蒙古达拉特芒硝成矿条件及物质成分研究 |
闵隆瑞, 曲一华, 陈郁华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J-9519 |
54 |
1995 |
国土资源科技奖三等奖 |
秦巴金属矿产成矿概论 |
耿树方, 严克明, 周伟琴,项礼文,范本贤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K-9521 |
55 |
1995 |
国土资源科技奖三等奖 |
青臧高原岩浆活动及岩石圈演化 |
黄怀曾,王松产,肖宜君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J-9523 |
56 |
1995 |
国土资源科技奖三等奖 |
岩石圈动力学研究 |
黄怀曾, 吴功建, 刘和浦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
57 |
1995 |
国土资源科技奖四等奖 |
牟乳金矿溶矿岩体的定位时代及变形作用与成矿关系研究 |
张德全, 徐洪林, 孙桂英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J-95 |
58 |
1995 |
国土资源科技奖三等奖 |
激光显微探针40Ar-39Ar定年法研究 |
陈文、罗修泉、郑宝英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K-9570 |
59 |
1994 |
国土资源科技奖二等奖 |
北秦岭变质地层秦岭、宽坪、陶湾群同位素年代学研究 |
张宗青、刘敦一、付国民、张巧大、王进辉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J-94-2-36 |
60 |
1994 |
国土资源科技奖三等奖 |
华北地块岩石圈构造演化与镁铁-超镁铁杂岩及矿化特征 |
白文吉、周美福、胡旭峰、柴耀触、郑新华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J-94-3-94002 |
61 |
1994 |
国土资源科技奖三等奖 |
下扬子地区奥陶纪生物相沉积相及古地理特征 |
赖才根、金若谷、林宝玉、黄枝高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KJ-94-3-94005 |
62 |
1994 |
国土资源科技奖三等奖 |
中国侏罗白垩纪含煤地层与聚煤规律 |
王思恩、张志诚、姚培毅、刘桂芳、于青珊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KJ-94-3-94005 |
63 |
1994 |
国土资源科技奖三等奖 |
辽宁弓长岭含铁岩系的形成与演化 |
万渝生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KJ-94-3-94006 |
64 |
1994 |
国土资源科技奖三等奖 |
中国硅藻土及其应用 |
黄成彦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KJ-94-3-94007 |
65 |
1993 |
国土资源科技奖二等奖 |
青藏高原亚东-格尔木地学断面综合研究 |
吴功建、崔军文、黄怀曾、刘训、高锐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92-KJ-2-2-2(补) |
66 |
1993 |
国土资源科技奖二等奖 |
秦岭造山带主要变质岩群及变质演化 |
刘国惠、张寿广、游振东、索书田、张国伟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KJ-93-2-51 |
67 |
1993 |
国土资源科技奖二等奖 |
中国早前寒武纪麻粒岩 |
沈其韩、徐惠芬、张宗清、高吉凤、吉成林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KJ-93-2-50 |
68 |
1993 |
国土资源科技奖三等奖 |
新疆西准噶尔重点铬岩体成矿条件及找矿 |
鲍佩声、王希斌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KJ-93-3-10 |
69 |
1993 |
国土资源科技奖一等奖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毗邻海区第四纪地质图(1:250万)及说明书 |
合作项目闽隆瑞(第六次(1993)国家自然科学奖(5)部科技成果一等奖(5)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
70 |
1992 |
国土资源科技奖三等奖 |
北秦岭宽坪群变质地质 |
张寿广、万渝生、丛曰祥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KJ-92-3-29 |
71 |
1992 |
国土资源科技奖三等奖 |
青藏大冰盖 |
韩同林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KJ-92-3-31 |
72 |
1992 |
国土资源科技奖三等奖 |
三江主要大地构造问题及其与成矿关系的研究 |
陈炳蔚、李永森、曲景川、朱志直、王凯元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KJ-92-3-32 |
73 |
1992 |
国土资源科技奖三等奖 |
桂北含锡黑云母花岗岩形成基理的实验研究 |
粱祥济、乔 莉、王福生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KJ-92-3-33 |
74 |
1992 |
国土资源科技奖二等奖 |
华北陆台早前寒武纪重大地质事件 |
伍家善、耿元生、沈其韩、刘敦一、历子龙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KJ-92-2-34 |
75 |
1992 |
国土资源科技奖二等奖 |
松潘-甘孜造山带的造山过程 |
许志琴、侯立玮、王宗秀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KJ-92-3-38 |
76 |
1992 |
国土资源科技奖三等奖 |
昆仑开合构造 |
姜春发、杨经绥、冯秉贵、朱志直、赵 民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KJ-92-3-38 |
77 |
1992 |
国土资源科技奖三等奖 |
中国贵州陆化泥盆石炭系界线研究 |
季强、魏家庸、王增吉、王士涛、盛怀斌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KJ-92-3-39 |
78 |
1992 |
国土资源科技奖三等奖 |
青藏高原不同地体地层、古生物区系及沉积 |
刘 训、付德荣、姚培毅、刘桂芳、王乃文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KJ-92-3-40 |
79 |
1992 |
国土资源科技奖三等奖 |
西南极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火山作用的特点和形成机制及其与邻区的对比研究 |
李兆乃、刘小汉、郑祥身、尚如相,王碧香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KJ-92-3-41 |
80 |
1992 |
国土资源科技奖三等奖 |
南极中国长城站西湖沉积物中的硅藻金藻及其环境演变的模糊数学聚类分析 |
李家英、张愉才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KJ-93-3-13 |
81 |
1992 |
国土资源科技奖三等奖 |
青藏高原岩石圈变形及其动力学 |
崔军文、朱红、武长得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92-KJ-3-48(补) |
82 |
1991 |
国土资源科技奖二等奖 |
内蒙古中、南部太古宙变质岩 |
沈其韩、张荫芳、高吉凤、王平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KJ-91-2-4 |
83 |
1991 |
国土资源科技奖二等奖 |
天山多旋回演化及成矿 |
王作勋、邬继易、吕喜朝、张经国、刘成德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KJ-91-2-43; |
84 |
1991 |
国土资源科技奖二等奖 |
喜马拉雅岩石圈构造演化-西藏古生物论文集(西藏地层) |
林宝玉、王乃文、刘桂芳、王思恩、盛怀斌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KJ-91-2-44 |
85 |
1991 |
国土资源科技奖二等奖 |
西藏变质岩及火山岩 |
刘国惠、金成伟、王富宝、王松产、王碧香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KJ-91-2-45 |
86 |
1991 |
国土资源科技奖三等奖 |
华北远古宙沉积岩 |
宋天锐、赵震、王长尧、杨慧宁、刘仲秋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KJ-91-3-47 |
87 |
1991 |
国土资源科技奖三等奖 |
中国红砬子型金矿床形成的物理化学条件 |
梁祥济、乔 莉、王福生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KJ-91-3-48 |
88 |
1991 |
国土资源科技奖三等奖 |
火山岩岩石化学、地球化学数据库管理系统和应用层序 |
尚如相、李德兴、曾广瑜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KJ-91-3-49 |
89 |
1991 |
国土资源科技奖三等奖 |
MFD-I型质谱计灯丝预处理台 |
许英杰、刘敦一、张玉海、王路通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KJ—91-3-50 |
90 |
1991 |
国土资源科技奖四等奖 |
柠檬酸溶液淋洗分离Ca/Sr实验方法 |
王雪英、刘凤香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KJ-91-3-52 |
91 |
1991 |
国土资源科技奖三等奖 |
新疆北部二叠纪-第三纪地层及孢粉组合 |
余静贤、张望平、侯静鹏、曲立范、孙孟荣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KJ-91-3-52 |
92 |
1991 |
国土资源科技奖四等奖 |
地矿部基础性研究的现状对策 |
耿树方、王炳熙、黄枝高、孙德恕、陆春榕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KJ-91-4-53 |
93 |
1991 |
国土资源科技奖三等奖 |
中国华夏与安加拉古陆间的板块构造 |
王 荃、刘雪亚、李锦轶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KJ-91-3-58 |
94 |
1990 |
国土资源科技奖二等奖 |
东海陆架新生代古生物群微体古植物分册 |
孙孟蓉、李增瑞、刘宗芸、王乃文、王崇友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
95 |
1990 |
国土资源科技奖二等奖 |
阜平群变质地质 |
伍家善、耿元生、徐惠芬、金龙国、贺绍英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KJ-90-2-38 |
96 |
1990 |
国土资源科技奖四等奖 |
浙江遂昌龙泉火山岩地区金矿矿物包裹体和地球化学与成矿关系的研究 |
王碧香、张元奇、杨崇辉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KJ-90—4-19 |
97 |
1989 |
国土资源科技奖一等奖 |
喜马拉雅岩石圈构造演化总论 |
肖序常、李廷栋、李光芩、常承法、袁学诚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KJ-89-1-8 |
98 |
1989 |
国土资源科技奖二等奖 |
床板珊瑚形珊瑚(一、二两册) |
林宝玉、池永一、金谆泰、李耀西、严幼西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KJ-89-2-43 |
99 |
1989 |
国土资源科技奖三等奖 |
中国东部花岗岩 |
张德全、孙桂英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KJ-89-3-29 |
100 |
1989 |
国土资源科技奖三等奖 |
江西崇义-永新地区中、上奥陶统重要笔石动物群 |
黄枝高、肖承协、夏天亮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KJ-89-3-26 |
101 |
1989 |
国土资源科技奖三等奖 |
川北陕南二叠-三叠纪生物地层及事件地层学研究 |
李子舜、詹立培、载进业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KJ-89-3-37 |
102 |
1989 |
国土资源科技奖三等奖 |
中国东部中新生代盆地沉积建造及构造演化 |
刘 训、付德荣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KJ-89-3-25 |
103 |
1989 |
国土资源科技奖三等奖 |
应用热离子发射质谱计直接测定单颗粒锆石Pb/Pb年龄 |
刘敦一、赵敦敏、李柏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KJ-89-3-27 |
104 |
1989 |
国土资源科技奖三等奖 |
内蒙贺根山、新疆洪古勒楞蛇绿岩及络铁矿成因研究 |
白文吉、李 行、王书蓉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KJ-89-3-20 |
105 |
1988 |
国土资源科技奖二等奖 |
西藏蛇绿岩 |
王希斌、鲍佩声、邓万明、王方国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KJ-88-2-4-1 |
106 |
1988 |
国土资源科技奖二等奖 |
东秦岭复合山链的形成、演化及板块运动力学 |
许志琴、卢一伦、汤耀庆、张治兆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KJ-88-2-13-1 |
107 |
1988 |
国土资源科技奖三等奖 |
西藏活动构造 |
韩同林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KJ-88-3-1 |
108 |
1988 |
国土资源科技奖三等奖 |
新疆北天山东段地区辉长岩和花岗岩类特征及共与铁矿关系 |
王碧香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KJ-88-3-2-1 |
109 |
1988 |
国土资源科技奖四等奖 |
沉积变质中交代岩及其共生铁矿形成机理的实验研究 |
梁祥济、乔莉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KJ-88-4-1-1 |
110 |
1988 |
国土资源科技奖四等奖 |
Ar/Ar快中子活化年龄测定法的数据处理程序 |
富云莲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KJ-88-4-2-1 |
111 |
1987 |
国土资源科技奖一等奖 |
中国金属成矿图编制与研究 |
郭文魁、刘梦庚、王永勤、刘兰笙、王友松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KJ-87-1-3-3 |
112 |
1987 |
国土资源科技奖三等奖 |
北京十三陵地区沉积相 |
宋天锐、高 健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KJ-87-3-16-1 |
113 |
1987 |
国土资源科技奖三等奖 |
“三江”地区大地构造演化 |
陈炳蔚、艾长兴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
114 |
1986 |
国土资源科技奖一等奖 |
中国古地理图集 |
王鸿祯、马丽芳、乔秀夫、刘本培、谢良珍等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KJ-86-2-2-1 |
115 |
1986 |
国土资源科技奖二等奖 |
贵州睦化泥盆-石炭系界线 |
侯鸿飞、季强等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KJ-86-2-1-1 |
116 |
1986 |
国土资源科技奖二等奖 |
中国末前寒武纪古生物及其地层意义 |
邢裕盛等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
117 |
1986 |
国土资源科技奖三等奖 |
太行山-五台山前寒武系及同位素年代学 |
刘敦一、伍家善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KJ-86-3-73 |
118 |
1986 |
国土资源科技奖三等奖 |
西藏安多东巧、曲松罗布莎超基性岩及铬铁矿成矿规律 |
白文吉、王希斌、孙德恕、於祖相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
119 |
1986 |
国土资源科技奖三等奖 |
钐钕年代学净化实验室建设方法 |
张宗清、叶笑江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KJ-86-3-74 |
120 |
1986 |
国土资源科技奖三等奖 |
西藏非金伯利岩型金刚石 |
颜秉刚、方青松、梁日暄、孙德恕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KJ-86—3-19 |
121 |
1986 |
国土资源科技奖三等奖 |
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地区金属矿产成矿特征及分布 |
李永森、周伟勤、陈文明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KJ-86-3-21 |
122 |
1986 |
国土资源科技奖三等奖 |
青新地区晚白垩第三纪含油盆地微古植物群 |
王大宁、孙秀玉、刘俊英、赵英娘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KJ-86-3-45 |
123 |
1986 |
国土资源科技奖三等奖 |
新疆吉木萨尔大龙口二迭三迭纪地层古生物 |
杨基端、曲立范、程政武、周统顺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KJ-86-3-44 |
124 |
1986 |
国土资源科技奖三等奖 |
Ar/Ar定年法的实验技术与地质样品的测定 |
富云莲、罗修泉、张思红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KJ-86-3-5 |
125 |
1986 |
国土资源科技奖四等奖 |
地壳变形与显微构造 |
许志琴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KJ-86-4-59 |
126 |
1986 |
国土资源科技奖四等奖 |
闽西南晚古生代地层、马坑铁矿控矿矽层位及构造 |
高联达、陈炳蔚、朱秀芳、艾长兴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KJ-86-4-1 |
127 |
1986 |
国土资源科技奖四等奖 |
LJL-82型东方罗盘仪 |
韩同林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KJ-86-4-43 |
128 |
1986 |
国土资源科技奖四等奖 |
福建马坑铁矿床形成机理的模拟 |
梁祥济、程莱仙、曲国林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KJ-86-4-2 |
129 |
1986 |
国土资源科技奖二等奖 |
塔里木盆地西南缘石炭纪地层及其生物群 |
赵治信、韩建修、王增吉、王智(新疆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
130 |
1986 |
国土资源科技奖四等奖 |
侵入岩和碳酸岩接触形成矽卡岩与铁矿关系 |
梁祥济、李德兴、张仲明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KJ-86-4-3 |
131 |
1986 |
国土资源科技奖二等奖 |
田洋火山湖盆第四纪沉积与古气候研究报告 |
黄成彦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KJ-86-2-37-3 |
132 |
1985 |
国土资源科技奖一等奖 |
中国地层 |
项礼文等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
133 |
1985 |
国土资源科技奖一等奖 |
中国震旦-寒武系界线 |
项礼文等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
134 |
1985 |
国土资源科技奖二等奖 |
亚洲大地构造图及说明书(1/800万) |
李春昱、王荃、刘雪亚、汤耀庆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
135 |
1985 |
国土资源科技奖二等奖 |
火山岩分类命名及鉴定特征 |
李兆乃、王碧香、王富宝、王松产等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
136 |
1985 |
国土资源科技奖三等奖 |
中国铬铁矿成因 |
王恒升、白文吉、王炳熙、柴耀楚等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
137 |
1985 |
国土资源科技奖三等奖 |
全国铁矿成矿产区域分布及找矿方向 |
宁寄生、李永森等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
138 |
1985 |
国土资源科技奖三等奖 |
冀东变质硅质铁矿分布及找矿方向 |
沈其韩等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
139 |
1985 |
国土资源科技奖三等奖 |
用微量锆石测年方法及超净实验室建立 |
刘敦一等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
140 |
1985 |
国土资源科技奖四等奖 |
非洲地质图编制 |
楚旭春、范本贤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
141 |
1985 |
国土资源科技奖四等奖 |
比重玻璃的研制 |
杨慧宁等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
142 |
1985 |
国土资源科技奖四等奖 |
峨嵋太原二迭纪古地磁 |
张正坤等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
143 |
1978 |
国土资源科技奖二等奖 |
中国大地构造基本特征 |
黄汲清、肖序常、任纪瞬、姜春发、赵庆林、崔述德、刘涌泉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编号00057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