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奖编号 |
2019-Z-104-2-01 |
获奖奖项 |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
成果名称 |
碰撞型斑岩铜矿成矿理论 |
成果简介 |
斑岩铜矿是全球最重要的矿床类型。过去认为其形成与大洋俯冲有关,产出于岩浆弧环境。项目通过青藏高原斑岩铜矿省的详细研究及全球对比,确定其形成亦可与大陆碰撞有关,称之为“碰撞型斑岩铜矿”,并取得以下重要科学发现:(1)证实成矿斑岩起源于加厚的新生下地壳的部分熔融;(2)发现成矿所需的水来自幔源碱性岩浆的混合注入及源区角闪石分解;(3)证实成矿金属及硫主要起源于碰撞前沉淀于下地壳中硫化物的熔融分解;(4)发现碰撞型斑岩铜矿呈强叠加的蚀变矿化分带模式。最终创立了碰撞型斑岩铜矿理论,引发全球重新认识斑岩铜矿的成因,显著提升了在该领域的国际地位,拓宽了全球斑岩铜矿的勘探区域,指导了碰撞带的斑岩铜矿的勘查。 |
主要完成人 |
侯增谦(排名第一)、杨志明(排名第二)、高永丰、郑远川、张洪瑞(排名第五) |
完成单位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河北地质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获奖类别 |
国家自然科学奖 |
获奖等级 |
二等奖 |
授奖部门 |
国务院 |
获奖时间 |
2019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