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奖年度 |
获奖奖项 |
成果名称 |
主要完成者 |
2019 |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
碰撞型斑岩铜矿成矿理论 |
侯增谦(排名第一)、杨志明(排名第二)、高永丰、郑远川、张洪瑞(排名第五) |
2018 |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
中国最古老大陆的时代和演化 |
万渝生、刘敦一、宋彪、伍家善、沈其韩 |
2011 |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
青藏高原地体拼合、碰撞造山及隆升机制 |
杨经绥,许志琴,李海兵,张建新,吴才来 |
2008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集成与创新 |
许志琴(排名第一)、王达、杨文采(排名第三)、张伟、杨经绥(排名第五)、金振民、张晓西、刘福来(排名第八)、张泽明(排名第九)等 |
1997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
中国及邻区特提斯演化(专著) |
黄汲清,陈炳蔚 |
1993 |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毗邻海区第四纪地质图(1:250万)及说明书 |
闽隆瑞(合作项目) |
1987 |
国家科技发明奖四等奖 |
LJL-82型东方罗盘仪(发明奖) |
韩同林 |
1987 |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
中国古地理图集 |
王鸿祯、楚旭春、刘本培、马丽芳、乔秀夫、闵隆瑞、刘训 |
1987 |
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
亚洲大地构造图(1/800万) |
李春昱、王荃、刘雪压、汤耀庆 |
1982 |
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
中国地质图类(1/500万) |
王晓青、楚旭春、黄汲清、郭文魁、程裕淇、 王绍伟、李廷栋、耿树方、李春昱 |
1982 |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
中国大地构造基本特征 |
黄汲清、任继舜、姜春发、肖序常 |
1982 |
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
中国震旦亚界 |
邢裕盛等 |
1978 |
全国科学大会奖 |
中国大地构造基本特征 |
黄汲清、肖序常、任继舜、姜春发、赵庆林、崔述德、刘涌泉等 |
1978 |
全国科学大会奖 |
我国主要矿产成矿条件的基本特征 |
郭文魁、楚旭春、刘梦庚、闻广、郑直、王绍伟 |
1978 |
全国科学大会奖 |
变质岩的一些基本问题和工作方法 |
程裕淇、沈其韩、刘国惠、王泽九 |
1978 |
全国科学大会奖 |
中国震旦亚带化石及地层意义 |
邢裕盛、刘桂芝 |
1978 |
全国科学大会奖 |
蓟县震旦系层型剖面 |
邢裕盛、刘桂芝 |
1978 |
全国科学大会奖 |
中国基性超基性岩分布图(1/400万)及说明书 |
王希斌、鲍佩声、孙德恕 |
1978 |
全国科学大会奖 |
辽宁抚顺煤田始新世琥珀双翅目昆虫化石 |
赵英娘、王大宁、苏德英、李友桂、余静贤 合作完成项目 |
1978 |
全国科学大会奖 |
我国发现一批新矿物 |
黄蕴慧、於祖相(排名第二)等 |
1978 |
全国科学大会奖 |
宁芜火山岩地区铁(铜)矿成矿规律找矿标志、找矿方法及找矿方向 |
李文达、陈毓川等合作完成项目 |
1978 |
全国科学大会奖 |
亚洲地质图(1/500万) |
合作完成项目 |
1978 |
全国科学大会奖 |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图(1/400万) |
合作完成项目 |
1978 |
全国科学大会奖 |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图集 |
合作完成项目 |
1978 |
全国科学大会奖 |
百万分之一国际分幅一套综合地质图件 |
合作完成项目 |
1978 |
全国科学大会奖 |
祁连中西断铬铁矿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 |
合作完成项目 |
1978 |
全国科学大会奖 |
全国各大区地层表、古生物图册 |
合作完成项目 |
1978 |
全国科学大会奖 |
西藏铬铁矿成矿规律 |
合作完成项目 |
1978 |
全国科学大会奖 |
长江三峡东部地区震旦系地层剖面 |
合作完成项目 |
1978 |
全国科学大会奖 |
从多旋回构造运动观点探讨地壳发展规律 |
|
1978 |
全国科学大会奖 |
华南泥盆系的建阶和重大进展 |
合作完成项目 |
1978 |
全国科学大会奖 |
世界上最高大的恐龙化石 |
合作完成项目 |
1978 |
全国科学大会奖 |
松辽江汉盆地白垩-第三纪孢粉介形虫组合特征 |
合作完成项目 |
1978 |
全国科学大会奖 |
渡口煤田宝顶矿区煤层对比 |
合作完成项目 |
1978 |
全国科学大会奖 |
福建省主要煤系地层 |
合作完成项目 |
1978 |
全国科学大会奖 |
江汉盆地找钾及油盐等方法的研究 |
合作完成项目 |
1978 |
全国科学大会奖 |
马坑铁矿床的发现及其地质特征 |
合作完成项目 |
1978 |
全国科学大会奖 |
攀枝花地区钒钛磁铁矿物质组分及成矿条件 |
合作完成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