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4月08日 星期五

科研成果

【研究亮点】李海兵、潘家伟等-Geology:主震“沉默”,余震却撕裂大地——2024年新疆乌什地震揭示复杂断层新机制

来源:地调局地质所 作者:李海兵、潘家伟、科技处 发布时间:2025-11-11

  通常情况下,大地震发生后,主震会造成地表出现令人触目惊心的巨大破裂和错动。但是,2024年1月23日在我国新疆乌什地区发生的Mw7.0地震,呈现截然不同的景象:能量巨大的主震竟然未能撕开地表,却“沉默”地在地下深处形成破裂;而七天之后,规模较小的Mw5.7余震,造成了清晰可见、长达数公里的地表破裂带(图1,2)。

  针对这一地震反常现象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李海兵研究员团队联合多家单位通过地质学、地震学与大地测量学等综合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认识


图1:2024年新疆乌什地震(Mw7.0)的余震(Mw5.7)产生的地表破裂特征

(A)分布在山腰处的清晰线状地表破裂(红色箭头指示);(B) 破裂呈NW向逆冲,清晰地切割山脊(红色箭头指示);(C)NW向逆冲的同震地表破裂面,形成约95cm的垂直位错的新鲜断层陡坎,断层面上可见红色薄层断层泥,表明破裂沿原先存在的不成熟的断层发生;(D)同震地表破裂切割山脊形成约52cm垂直位错;(E) 断层面上可见原先存在的断层泥,并显示出这次地震近垂直的擦痕(红色箭头处),指示了断裂活动为纯的逆冲运动性质。

1. 核心发现:反常的破裂序列

  2024年1月23日,乌什Mw7.0主震发生在西南天山南缘NE-SW走向的逆冲断裂带中的南迈丹断裂上综合卫星雷达(InSAR)观测、野外实地调查和无人机航拍信息,确认主震没有产生任何同震地表破裂,其能量释放主要集中在地下5-20公里的深度(图2A,C)

  出乎意料的是,1月29日发生的Mw5.7余震,却在主震震中南侧约12公里、南迈丹断裂西北方向约3.7公里处,形成了一条同为NE-SW走向,但倾向与主震发震断层相反长达4.7公里、垂直位错最高达1.7米的地表破裂带(图2B,D,F,G)


图2:2024年新疆乌什地震主震(Mw7.0)与余震(Mw5.7)产生的地表形变

 (A)Mw7.0主震和(B)Mw5.7余震的Sentinel-1干涉图;(C)乌什地震主震(Mw7.0)的InSAR反演断层滑动分布。反演得到的断层走向、倾向和倾角分别为225°、NW和67°。黑色箭头表示发震断层上的滑动矢量,破裂没有延伸至地表;(D)针对Mw5.7余震沿西北段(D)和东南段(E)的InSAR反演断层滑动分布,破裂延伸至地表;(F)Mw5.7余震产生的长达4.7公里的地表破裂带(红色线条),SE盘抬升;(G)基于无人机测绘生成的数字高程模型测量获得的Mw5.7余震垂直位移量(蓝色线条,包含野外实地测量)与InSAR形变数据(灰色阴影),最大垂直位错~170厘米(见插图)。

2. 机制揭秘:余震如何“造山”

  一次地震事件中主震释放的能量一般占据全部能量的90%以上,为什么占据能量极少的余震能造成如此显著的地表破坏?研究团队通过整合余震精定位、InSAR形变场和地质构造分析发现Mw5.7余震并非发生在主震的NW倾向的南迈丹断裂上,而是激活了一条倾向与之相反(SE倾向)的“反向逆冲断层”。与此同时,InSAR数据显示,在南迈丹断裂对应的地表位置,也发生了轻微的褶皱变形。也就是说,这余震实际上同时激活了SE倾向的反向断层和浅部的NW倾向的南迈丹断裂,二者共同作用,如同一个巨大的“夹子”,使其间的岩块向上抬升,形成了一个典型的“弹出构造”(Pop-up structure)(图3)


图3:2024年新疆乌什地震构造模型示意图

(A) InSAR变形剖面显示Mw5.7级余震产生的“弹出”结构(见棕线指示的地表形变构造)。绿线和棕线分别表示主震和余震造成的地表变形。(B)横跨地表破裂带的地震构造剖面,Mw5.7余震产生NW向逆冲地表破裂和SE向逆冲的褶皱变形,其余震的质心深度为1~2km(兰色海滩球位置),余震分布指示在主震断裂下盘存在SE倾向的次级破裂。(C)主震震中东侧横跨迈丹断裂系统的地震反射构造剖面,余震分布显示在主震断裂上下盘可能存在SE倾向的次级破裂,与乌什盆地内分布的SE倾向的次级断裂一致。(D)主震断层破裂、Mw5.7余震破裂以及主震和余震相对位置的三维示意图。图B、C中余震分布为各剖面10 km宽范围内的余震。红色线表示地震断层;黑色(虚)线表示这次事件中未活动的断裂。NMDF-北迈丹断裂;SMDF-南迈丹断裂。

3. 科学模型与深远意义

  研究团队进一步提出了“主震止步阶区,余震激活反向断层”的普适性概念模型来解释这一现象。乌什震区的地下构造是由南、北两条倾角较陡的迈丹断裂组成的(逆冲)挤压型“阶区”。主震在南迈丹断裂上破裂,但由于两条断裂间距约10公里,超过了断层破裂通常能够直接跨越的宽度(约5公里),导致主震破裂在此“止步”。但是,主震的巨大能量并非凭空消失,它极大地改变了周边区域的应力状态,像一个“应力传递器(plunger”一样,在阶区下方的下盘(footwall中积累了巨大的应力。最终,这部分应力在Mw5.7余震中释放,推动浅部预先存在的脆弱反向逆冲断层发生破裂,并最终抵达地表。

  本研究挑战传统认知它打破了“只有主震才能产生地表破裂”的固有观念,证明即使在主震没有产生地表破裂的情况下,余震同样能造成严重的地表变形本研究同时革新了灾害评估模型,在复杂的挤压构造区,必须将那些浅部、次要的断层(如反向断层)纳入评估体系,因为它们可能在主震后的余震中被激活,对位于其上的建筑物、管道等生命线工程构成直接威胁。

  乌什地震序列提供了一个理解复杂断层系统行为的宝贵天然实验清晰地表明,大地震的风险并非仅在主震发生时一次性释放,其后的一段时间内,那些被应力改变的浅部次级断层,依然可能扮演“沉默的杀手”角色。未来,在评估诸如天山、喜马拉雅等活跃造山带的地震风险时,科学家和工程师们需要戴上“新眼镜”,更仔细地审视这些潜在的危险源。

  该研究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230312,42325207)、科技部项目(2019QZKK0901, 2021FY100101,2023YFC3012003)和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DD20240041)等共同资助。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Geology上。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李海兵研究员为第一作者,并与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房立华研究员、北京大学王腾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论文信息:

Haibing Li*, Jiawei Pan, Marie-Luce Chevalier, Dongliang Liu, Shiguang Wang, Heng Luo, Long Zhang, Lihua Fang*, Teng Wang*, Fucai Liu, Shenqiang Chen, Xiaohui He, Xunzhang Zhu, Yihu Zhang, Qiong Wu, and Chunrui Li. 2025. Aftershock-induced surface ruptures overshadow the 2024 Mw 7.0 Wushi mainshock, China. Geology.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130/G540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