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4月08日 星期五

科研成果

地质所季强研究员获2025未来科学大奖

来源:地调局地质所 作者:科技处 发布时间:2025-08-07

  8月6日,未来科学大奖委员会公布了2025年获奖名单。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季强研究员因发现了鸟类起源于恐龙的化石证据获得“生命科学奖”,与他一起受到表彰的还有徐星和周忠和。

  自1868年Thomas Huxley提出鸟类起源于恐龙的设想以来,该观点长期存在争议。1970年,John Ostrom重新复活该假说,并提出鸟类源自一种小型虚骨龙类恐龙。1996年,季强和陈丕基(已故)分别报道了发现于中国辽西地区的世界上首例羽毛的非鸟恐龙化石,开启了羽毛恐龙化石发现的序幕徐星和周忠和发现并研究了一系列从恐龙到鸟的过渡物种。他们通过系统发育分析、解剖学研究和功能推测,从形态和功能上建立了恐龙和鸟类之间的链接,为鸟类是兽脚类恐龙的一个演化支系提供了确切证据。他们的系列工作将“鸟类起源于恐龙”从假说转化为被广泛接受的科学理论

  未来科学大奖设立于2016年,由科学家、企业家群体共同发起。奖关注原创性的基础科学研究,奖励在中国内地(大陆)、香港、澳门、台湾做出杰出科学成果的科学家(不限国籍)。据悉,本次是古生物学家首次获得未来科学大奖。


  季强,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二级研究员,联邦德国洪堡学者,1951 年出生于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苴镇街,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地层古生物专业,现任河北地质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常州中华恐龙园博物馆终身馆长;曾任中国古生物学会副理事长;第一届总理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有突出贡献青年科学家,国家“百千万跨世纪人才”入选者,第八次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自1995 年以来,季强先后负责和参加国家科学技术部、国土资源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地质调查局、美国国家地理基金会等科研项目;首次发现以中华龙鸟为代表的长羽毛恐龙和原始鸟类化石,证明鸟类是由小型肉食性恐龙演化而来,基本解决了国际科学界140 多年未能解决的鸟类起源问题;发现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有胎盘类和有袋类哺乳动物化石——攀援始祖兽、中华侏罗兽、沙氏中国袋兽等,提出真兽类“东亚地区起源中心”的假说;发现了中华古果、始花古果等原始被子植物化石,推动了国际被子植物起源研究。季强在国内外科学刊物上发表论文200 余篇,其中在Nature、Science、Cell 等杂志上发表论文30 余篇,出版专著7 部;获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奖二等奖2 项、三等奖2 项,国土资源科技成果奖一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成果奖一等奖1 项,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 项,北京市科技成果奖二等奖1 项。季强刻苦钻研,学风严谨,洞察力敏锐,创新意识强,作风干练潇洒,不拘泥于学派与门户之见,敢于讲真话,被同行称为中国的“龙鸟之父”、“二代龙王”、“东方之子”、“龙人骄子” 和“跨界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