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4月08日 星期五

科研成果

“华北克拉通早前寒武纪地壳形成和演化”成果获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奖

来源:地质所 作者:郭戈 发布时间:2021-06-24

  从国土资源部门户网站获悉,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万渝生、董春艳、颉颃强、刘守偈、谢士稳、马铭株和刘敦一完成的“华北克拉通早前寒武纪地壳形成和演化”项目成果荣获2017年度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该项目在华北克拉通最古老的地体研究、早期地壳演化规律、条带状铁矿(BIF)研究和锆石成因研究方面取得了创新性成果。 

  在最古老地体研究方面,在鞍山新发现2处38亿年岩石露头和新的岩石类型;在冀东新的变质沉积岩类型中发现大量34-38亿年碎屑锆石;提出地幔添加和壳内再循环作用在38亿年就已存在等重要认识;确定鞍山存在长期连续(38-29亿年)太古宙地壳演化,在全球独一无二。

  在华北克拉通早期地壳形成演化规律方面,首次确定华北克拉通存在太古宙多期次构造岩浆热事件;提出27亿年岩石在华北克拉通广泛分布的新认识;27-29亿年是华北克拉通陆壳增生最重要时期,与全球其他典型克拉通类似,但以25亿年构造-岩浆热事件十分发育而显示其独特性;在华北克拉通首次划分出三个古陆块(>26亿年);确定华北克拉通广泛分布、具有重要构造指示意义的孔兹岩系主体形成于古元古代晚期,而不是传统认为的太古宙,极大地改变了对华北克拉通早前寒武纪地质演化历史的认识。

  在华北克拉通条带状铁矿(BIF)研究方面,系统揭示了BIF铁矿的形成时代和发育规律。确定其主体形成于新太古代晚期,为BIF铁矿资源勘查提供了重要的成矿时代信息;提出陆壳巨量增生与大量BIF形成之间存在密切联系的新认识,指出地壳成熟度越高,形成的BIF规模越大;据此提供了BIF铁矿勘探远景区。

  在锆石成因研究方面,系统总结了不同成因锆石的结构、组成特征及变化规律,取得的成果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

  该成果曾获中国地质调查局及中国地质科学院十大科技进展奖,被华北地区多个省局的第二版地质志中广泛引用。本成果发表论文63篇,国际SCI论文28篇。第一成果完成人万渝生SCI被引6281次,高引用次数指数(H-index)为42,2014-2016连续三年进入爱思唯尔(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名单,《中国地质调查局高被引论文科学家名册》2017年排序第一。该项成果提升了我国在早前寒武纪、特别是地球早期陆壳形成演化研究领域的国际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