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在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长期观测站开展了以“走近大陆科钻”为主题的系列科普活动。活动为期3天,向中小学生和社会各界免费开放。 东海县高级中学等多所中小学共计330名师生参加了此次活动。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是一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重大科学工程项目,于2001-2005年在江苏省东海县实施钻探,主孔终孔深度5158米,并在终孔后建立了地壳活动长期观测站。长观站依托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运行,是自然资源部集科学观测、科学研究、科普教育三位于一体的野外基地。2018年底,长观站经过遴选成为第二批 “教育部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走近大陆科钻科普活动包括四项课程:“深入地球内部的望远镜”、“他山之石”、“聆听地球内部的声音”和“寻宝游戏”。科普讲解员由地质所科研人员和博士生担任。在“深入地球内部的望远镜”课程中,学生通过参观大陆科学钻探井架、泥浆池和钻探技术展览厅,了解科学钻探的工作方式。科普人员结合中学物理课程,和同学们一起探讨了科钻设备中的滑轮、轴承等基本机械装置。在科普讲座中,科普人员从“大陆漂移学说”和“鳌戴山舞”的故事入手,启发学生思考并讨论科学和神话的区别,培养学生“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不迷信权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并由此引出大陆科学钻探和长期观测地壳活动的意义。在“他山之石”课程中,通过岩石标本和展板向学生们讲述三大岩类野外识别方法以及相互转换关系;对于高中学生,重点讲述了当地特有的“超高压变质岩”及其演化规律,从而让学生理解研究岩石的意义。在“聆听地球内部的声音”课程中,则通过展板、动画,实时观测数据等多种方法向学生普及地震基本知识、地震灾害防护措施以及科学家如何通过地震了解地球内部结构。在“寻宝游戏”中,学生利用金属探测仪在物探试验场寻找工作人员事先埋藏好的“宝藏”。这个游戏不仅让学生了解了地球物理勘探基本的工作方式,也让他们体会到了“发现”的乐趣。在本次活动中,一位高年级的小同学发现了仪器探测到“宝藏”和出现干扰会有不同响应,并据此找到了丰富的“宝藏”。科普人员表示:“在学校学习知识很重要,而通过实践发现规律、创造知识更加重要,这也是科学研究的意义所在。” 活动结束后,每位学生获赠一本由地质所国土资源首席科学传播专家苏德辰研究员撰写的科普著作《地质之美》。
本次科普活动获得了良好的反响。来访学生表示很喜欢此次科普活动,希望能再参加;随队高中教师认为地球科学知识及大陆钻探工程的讲述弥补了高中学习的不足,并建议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将课程分为不同版本。不少参加活动的学生在活动感想中写道:“在这里学到了不少知识”,“希望以后成为科学家”,“高考可能会报考地质类专业”。这次科普活动也促成了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和当地学校的深入合作。江苏省东海县高级中学方面表示,将组织教师和长观站科研人员一起完善教学方案。双方就此签署了合作协议。
参与此次科普活动的地质研究所科研人员表示将再接再厉,秉承“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精神“的理念,有机地将科研、科普、教学结合在一起,携手教育工作者把长观站的科普教育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图1. 他山之石课程上,科普人员给学生讲解三大类岩石间的转换关系

图2. 他山之石课程上,同学们和科普人员一起在室外观查研究超高压变质岩
图3. 同学们认真阅读地震科普展板

图4. 同学们积极参与“寻宝游戏”,并在寻宝过程中总结规律
图5. 科普人员利用实物向同学们讲解液动锤工作原理

图6. 部分同学观看科普影片(地球的内部)

图7. 科普活动结束后和同学们合影

图8. 科普活动结束师生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