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结节龙生活在晚白垩世,由著名的古生物学家马什于1889年命名,意思是“有结点、节点的蜥蜴”。 有意思的是,结节龙的样子比较像剑龙,背部拱起,也是用四条腿走路,但后肢与前肢长度基本上差不多,有短而宽的脚,头比剑龙要大一些。与剑龙特别不同的是,它身上着生的不是竖立的剑板,而是宽而平的骨质甲片,这些甲片密布在身体的背面,每块甲片上还冒出小小的骨突。结节龙的四肢和躯干比较强壮,能够承受浑身上下甲片的重量。 结节龙生存的时期有很多掠食动物出没,最著名的要算臭名昭著的暴龙了。当弱小的结节龙遇到暴龙时,它们通常会立刻趴下静止不动,它们没有像甲龙那样长在尾巴上的骨锤,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对付大型掠食者。 以结节龙为代表的结节龙类群是甲龙类大家族中独特的一类成员。人们很容易就会将它们与别的甲龙类区分开来,这得益于结节龙类群长着别类甲龙所没有的特征:在肩和脖子处长有向外凸出的骨刺。当然,它们也没有像别的甲龙那样有着棒槌状的尾部末梢。 结节龙类群在阿尔必阶时期(地质阶段,为早白垩世最后一阶,距今约9000万~1.12亿年)首度出现,其中小盾龙最为出名。小盾龙是大型的结节龙类群,其化石的测量长度约为5.5米。 结节龙类群的起源一般被认为在欧洲的某处,不过古生物界对此至今还有很多争议有待解决。有证据表明,结节龙类群和多刺甲龙类群是甲龙类中仅有的在欧洲各处迁移的种属。而大多数甲龙并没有这样的生活习惯。最近的研究甚至揭示出:到处游荡的结节龙类群通过南美洲南端的潘帕斯地区到达过南极洲。 南美结节龙类的灭亡被确认在马斯特里赫特阶期间(地质阶段,白垩纪最后一阶,距今约6500万~7100万年前),而在此之前的K/E分界时期,南美恐龙已开始大批消亡。北美和欧亚大陆上节骨龙的灭亡时间也基本与之相当。 结节龙类群中的大部分习惯于栖息在较低的海岸沿线,当然也有一些品种生活在高地的环境。所以,人们有理由相信,中生代后期海平面的变化也可能是它们走向灭亡的原因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