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4月08日 星期五

科普园地

肉食恐龙--中华盗龙

作者:作者/邢立达 绘图/赵闯 发布时间:2022-03-09

  • 中文名称:中华盗龙
     
  • 拉丁文名:Sinraptor
     
  • 生存年代:早白垩世
     
  • 化石产地:中国新疆准噶尔盆地
     
  • 体形特征:7米
     
  • 食性:肉食
     
  • 种类:兽脚类
     
  • 释义:来自中国的盗贼

  1824年,英国的古生物学家巴克兰首次发现了肉食性的巨齿龙,从此揭开了凶猛残暴肉食性恐龙王国的序幕。这次中华盗龙的发现,使人们能在更深的层次上揭示过去尚未被揭晓的兽脚类恐龙的秘密,所以说它具有较高的学术意义。研究者提出,把在四川自贡发现的和平永川龙并入中华盗龙属,作为这个属的第一个种,即和平中华盗龙。

  晚侏罗世是肉食龙类最繁盛的时期。我国所发现的同时期肉食龙类除单脊龙外还包括中华盗龙、永川龙和四川龙。后三者自成一科,为中华盗龙科。中华盗龙属下有两个种:董氏中华盗龙(Sinraptordongi),和平中华盗龙(Sinraptorhepingensis)。董氏中华盗龙发掘于新疆准噶尔盆地,而和平中华盗龙则发现于四川省自贡市和平乡,说明中华盗龙曾经分布较广。

  中华盗龙头骨保存相当完好,特征为颧骨发育成大的气腔,腭骨也气腔化,颞颥间骨较长,并包含眶后骨。中华盗龙较异特龙更为原始,与永川龙的关系则更为接近。两个种的中华盗龙体形接近,均在7米左右。

  董氏中华盗龙的发现,是中加古生物学家合作研究的巨大成果之一。这只恐龙发现于准噶尔盆地石树沟组地层中,时代为晚侏罗世。它的化石保存在非常坚硬的围岩里,经过古生物学家们1987年、1988年两年的艰苦工作才被发掘出来。这是一具保存得相当完整的骨架,只缺少前肢及部分尾椎。它是由加拿大的居里与中国的赵喜进共同研究的,鉴定结果这是新科、新属、新种。种名赠与董枝明,以纪念他发现这种恐龙以及在研究永川龙方面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南方巨兽龙

  • 中文名称:南方巨兽龙
     
  • 拉丁文名:Giganotosaurus
     
  • 生存年代:早白垩世
     
  • 化石产地:阿根廷
     
  • 体形特征:长13.5~14.3米
     
  • 食性:肉食
    种类:兽脚类
     
  • 释义:南方的巨兽蜥蜴

南方巨兽龙是一种巨型的兽脚类恐龙,最初,古生物学家科里亚推测它生前身长约12.8米,和已知暴龙的最大个体“苏”身长相当。但随后发现的另一具南方巨兽龙的下颌骨更为庞大,推测其全长可达到14.3米,头骨长1.8米,体重8吨,当仁不让地占据了兽脚类恐龙的王座。和暴龙相比,南方巨兽龙虽然身体较大,牙齿却小很多,而暴龙的牙齿又大又粗,形状如同香蕉一般,能够毫不费力地咬断骨骼;南方巨兽龙的牙齿则比较薄,如锐利的餐刀一样,善于切割。科里亚推测,南方巨兽龙猎食时,只需在猎物身上结结实实地咬上一大口,那产生的伤口就足以使其流血致死。

最近,古生物学家将脊椎动物的生物力学和古生物学结合起来,通过研究南方巨兽龙的股骨强度和运动状态,从其身体从摆动恢复到平衡状态,以及其股关节所允许的运动范围,得出南方巨兽龙最快的速度为14米/秒,即约50公里/小时。

那么,这种可怕的怪兽是怎么被发现的呢?1987年7月,业余找矿人兼化石猎人卡罗利尼驾驶着一辆租来的破破烂烂的汽车,在利迈河下游一带的沙丘搜索着化石。不幸的是,旧汽车突然半路抛锚,卡罗利尼不得不下车捣鼓起来。不经意间,他看到附近有一根巨大的骨头斜露出地面,卡罗利尼大喜过望,他认为这应该与阿根廷龙同样是一个东西,因为埃雷迪亚的牧场离此地不远。

卡罗利尼修好汽车后,一鼓作气把化石挖了出来,到科马约国立大学找到了古生物学家萨尔加多,还有科里亚,请求他们鉴定这块化石。古生物学家看了一眼就幸福得差点晕过去,眼前是一根兽脚类恐龙胫骨化石,梦寐以求的巨大肉食性恐龙居然自己送上门来。当天,卡罗利尼就带着三位古生物学家来到了化石点,很快开始了正式的挖掘。

1995年,科里亚等人把这批骨骼命名为“卡氏南方巨兽龙”,种名献给卡罗利尼,以表示感谢。科里亚在新闻发布会上宣称,南方巨兽龙很可能是已知最大的兽脚类恐龙,大小很可能超过北美洲的暴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