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4月08日 星期五

科普园地

腕足动物

发布时间:2022-03-09

  腕足动物是一类海生无脊椎动物,其外形与双壳类相似,但腕足的每个单体都具有大小不等的两瓣壳体,较大壳体为腹壳,较小壳体为背壳。腹壳后端的茎孔中常常会伸出肉茎;大多数腕足动物在壳体后部还具有铰合构造:腹壳上发育铰齿,背壳发育与之对应的铰窝。此外腕足动物还具有非常特殊的触手冠(Lophophore),它是腕足动物的滤食和呼吸器官,腕足动物通过触手冠不停震荡摆动海水,过滤其中的营养物质和微小的浮游生物,以其为食。 

  腕足动物分类主要依据腕骨的有无及其形态。腕骨(Brachidium)是腕足动物内部的支撑触手冠的构造,有腕棒、腕环及腕螺等类型。依据最新的分类方案,腕足动物门可划分为LinguliformeaCraniiformeaRhynchonelliformea三个亚门。其中,广为人知的舌形贝(即“海豆芽”)就属于LinguliformeaCraniiformea包含3目,代表类型是骷髅贝。Rhynchonelliformea多样性最大,包括20目,常见的类群如石燕贝目、准石燕贝目、小嘴贝目、长身贝目、无洞贝目及无窗贝目等都归于这个亚门。 

  腕足动物营营固着底栖生活。大多数类群包括正形贝目、小嘴贝目、石燕贝目、穿孔贝目等,以肉茎固着在海底或其他外物上,如礁石表面等,这种固着策略是腕足动物不同生活方式中优越性最大、适应性最强的一种。少数类群(如舌形贝)可在潮汐带营穴居生活。扭月贝目则以腹壳直接躺卧在海底泥沙上。长身贝目大都发育了壳刺以联结外物,稳定壳体。 

  现存腕足动物约100300余种,但在地史时期该类生物曾相当繁盛。腕足动物化石从寒武纪至新生代均有记录,已描述的属有3500个,种估计超过33000个。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腕足动物也在不断演变更新:它的壳体从几丁-磷酸钙质较多到钙质较多,质地更加坚固;铰合结构逐渐提高;支撑触手冠的腕骨构造也日趋复杂。 

  腕足动物在地史时期的演变大体分为三个阶段:寒武纪时腕足动物已经出现;奥陶纪至二叠纪是其发展的鼎盛时期;至中新生代开始逐渐衰落。值得一提的是,腕足动物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即便是在第二阶段的繁荣时期,它也曾遭受重创。腕足动物在奥陶纪末、泥盆纪末及二叠纪末的绝灭事件中伤亡惨重,但随后都能够迅速复苏。奥陶纪是腕足动物发展的第一个极盛时期,三分贝目、正形贝目和五房贝目进入发展顶峰。泥盆纪腕足动物进入第二个鼎盛时期,以石燕贝目、小嘴贝目、穿孔贝目为特征。进入石炭纪,长身贝目大量繁盛,石燕贝目仍非常丰富,这两种类型的化石最大个体都在早石炭世地层产出;至二叠纪腕足动物出现特化类型。 

  综上可见,腕足动物化石演变显著、分布广泛、数量众多,特征明显,是一类重要的标准化石。在确定地层时代,划分对比地层,及揭示古地理意义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