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内同位素地质研究的先锋力量,自然资源部同位素地质重点实验室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与矿产资源研究所联合组建,其历史可追溯至20世纪50年代,是我国最早探索同位素地质奥秘的实验平台之一。1990年,实验室成为原地质矿产部首个地质开放研究实验室;2003年建成国内首个金属稳定同位素平台,2004年入选原国土资源部首批重点实验室;2018年正式更名为自然资源部同位素地质重点实验室。
目前,实验室建成总面积超 200 平方米、洁净度达千级的超净化学间,配备百级超净台,为样品处理提供优质环境。依托三大仪器平台,构建起覆盖金属稳定同位素、放射性同位素、气体同位素等领域的“全谱系分析网络”,拥有 5 台多接收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2 台热电离质谱仪、4 台稀有气体质谱仪等核心设备,实现从传统同位素到金属稳定同位素、稀有气体同位素的多元素体系高精度分析。实验室研制的锶、钕、铁等8项国家一级标准物质,成为国内外公认的“地质量值基准”;开发的近六十项发明专利与软件著作权,筑牢数据质量防线;承担的两项国家重大仪器研制项目,标志着我国高端地质仪器研发迈入自主创新新阶段,为中国地质科研赢得国际“技术话语权”。
在基础研究领域,实验室以高时空分辨率同位素技术体系为支撑,屡获重大突破。古海洋研究中,发现 15.7 亿年前中元古代早期氧化事件,颠覆“地球中年长期沉寂”假说;构建新元古代“雪球地球”成冰纪氧化还原演化曲线,破解真核生物极端气候生存密码;通过多元素-同位素系统研究营养元素循环,为“寒武纪生物大爆发”研究提供全新视角。热年代学研究方面,实验室在国内率先开展激光40Ar/39Ar和(U-Th)/He 定年技术研究,建立完备中-低温热年代学技术平台,首创国际大比例尺热年代学填图规范,获国家与国际发明专利。实验室科学家系统测定硅同位素动力学分馏系数,构建全球首个硅同位素地球化学学科体系。实验室科学家领衔修订硫、铅的国际标准原子量,均被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采纳。
实验室以交叉融通为纽带,与国内外科研机构、矿产企业深度协作,架起化学与地球系统科学的跨界桥梁。通过元素与同位素创新模型,解析造山带隆升、盆山耦合机制,揭示白云鄂博稀土矿、长江中下游多金属矿等复杂成矿体系元素富集机理,为自然资源安全保障与地质调查工程提供有力支撑。未来,自然资源部同位素地质重点实验室将继续以同位素为“时空密钥”,深入地球深部丈量脉动,遥望星辰大海推演演化。在科技与自然的交响前沿,实验室将始终挺立潮头,用坚守与创新,为地球科学发展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