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4月08日 星期五

中国东北发现一独特基干镰刀龙类恐龙

作者:
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吕君昌研究员、河南省地质博物馆蒲含勇研究员、日本北海道大学小林快次博士等组成的研究小组,在中国辽西义县组发现了一新的基 发布时间:2013-06-07

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吕君昌研究员、河南省地质博物馆蒲含勇研究员、日本北海道大学小林快次博士等组成的研究小组,在中国辽西义县组发现了一新的基干镰刀龙类恐龙化石。

  

该标本产自约1亿2千5百万年的辽西建昌义县组,化石骨架基本完整,由河南省地质博物馆于2009年征集。研究小组于2010开始对标本进行共同研究。结果表明,该标本属于兽脚类恐龙中的镰刀龙类恐龙新属种,命名为义县建昌龙(图1),其独特性在于它具有鸟臀类恐龙的牙齿排列方式。

:义县建昌龙化石及线条图

 

镰刀龙类恐龙主要发现于中国、蒙古及美国的白垩系地层中,具有像镰刀一样大的爪子,被认为是世界上最神秘的恐龙之一(2)。以往的研究表明,它们的一些结构与蜥脚类恐龙类似。但近的支序系统研究显示,它们是兽脚类中的一个独特类群,其独特性在于:牙齿具有大的锯齿,骨盆结构及体腔宽大。这表明它们是植食性的,与蒙古国发现的懒龙类类似。

图2:镰刀龙的具有大的爪子

 

本次的研究结果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1.亚洲最原始的镰刀龙类

支序系统学研究显示,建昌龙为镰刀龙超科的姊妹类群,比同一层位义县组发现的北票龙更原始。最原始的镰刀龙类是产自美国的铸镰龙属(Falcarius)。建昌龙要比铸镰龙属进步,而比北票龙原始,是亚洲最原始的镰刀龙类(图3)。

图3:建昌龙在镰刀龙类支序图中的位置

 

2.与鸟臀类恐龙的相似性及对建昌龙植食性的理解

通常认为兽脚类恐龙为肉食性,建昌龙的发现进一步确认了镰刀龙类为植食性类,同时也说明在早期的镰刀龙类中已经出现植食的生活习性。图4显示了建昌龙的牙齿和上下颌骨构造,其特征与植食性的鸟脚类及角龙类恐龙类似,是适应于以植物为食的。

4:建昌龙的骨骼复原(A)头骨复原(B)。

 

3.对兽脚类恐龙植食性演化的解释

建昌龙具有鸟臀类恐龙的牙齿和颌部构造,而其头后骨骼仍然显示兽脚类恐龙的特点, 比如后肢仍然细长适于奔跑。建昌龙的发现显示,镰刀龙类的演化是从头骨开始,逐渐过渡到头后骨骼的,即:演化早期,头骨(牙齿及颌部构造)为适应植食习性开始发生变化;演化后期,身体为容纳大量的食物变得更庞大。(图5)。

该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PLOS ONE》(2013年5月29日)上。

5:建昌龙的生活复原图(由Takashi Oda提供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