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要闻(首页头条)
殷鸿福院士应邀到地质所做学术报告
2013年3月18日上午,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与地层古生物学家、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殷鸿福院士应邀来我所做了题为“地层生物学——以二叠纪-三叠纪界线研究为例”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侯增谦所长主持,李廷栋院士等专家学者以及研究生共60余人听取了报告。
殷鸿福院士从地球生物学的定义与现状讲起,讲述了地球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及当代地球生物学需要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指出当代研究和深时研究是创建中国特色的地球生物学的两条主线。报告中,他以二叠系-三叠系界线时期的生物演化和环境变化、以及环境-生物的协同演化为例,重点阐述了古生代-中生代突变期的地球生物学。殷院士指出,地质环境突变导致了生物灭绝,同时,生物界的剧变,特别是微生物和植被的剧变,也对环境的恶化有着重要影响。即全球变化是无机环境与生物剧变共同作用的结果。
之后,殷鸿福院士与参会者就报告内容开展了热烈的讨论,并认真回答了参会者的问题。报告会在掌声中圆满结束。
殷鸿福院士简介: 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与地层古生物学家,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全国地层委员会副主任、国际二叠-三叠系界线工作委员会主席。殷鸿福院士创导地球生物学新方向,推动古生物学与地质学全面结合,提出地质演化突变观,对古、中生代之间绝灭和事件的研究产生广泛影响。他最早出版中国古生物地理学,完成了我国第一部生态地层学专著,提出了生物—有机质—有机流体生物成矿系统。系统总结了我国及东亚的三叠系,首次提出国际二叠系—三叠系(古生界—中生界)界线新定义、界线事件的火山成因说等,使国际地质学热点——古、中生代界线的全球层型(金钉子)得以设在中国浙江长兴,为国际领先水平。近年来,他提出造山带和盆地研究的新思路,成功应用于“中国西部造山带区域地质填图方法研究”并获奖;积极提倡绿色GDP,推动长江中游环境地质研究;出版专著28部、发表论文240篇,单篇被引用达300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3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技术进步奖1项,中国古生物学会尹赞勋奖,中国地质学会李四光地质科研奖等奖项和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野外工作特殊贡献者、湖北省特等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