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4月08日 星期五

科技人才

侯増谦

  侯增谦,1961年生。博士,“杰青”,研究员。兼任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副理事长、IGCP中国委员会主任、国际矿床地质学会(SGA)副主席等职。长期从事矿床学研究,在矿床学基础理论和矿产勘查应用方面做出了系统性和创新性贡献。特别是他紧紧抓住“碰撞成矿”这一成矿学重大科学问题,立足青藏高原,结合特提斯对比,主持完成国家973、国际IGCP、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一批重要科研项目,颠覆了国际流行的“大陆碰撞难以成大矿”主流认识,创建了被国际同行认可的碰撞造山带成矿理论, 推动了我国成矿学发展,提升了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有效指导了青藏高原找矿勘查,并取得了重要找矿突破。

  一、提出“大陆碰撞成矿论”,揭示了碰撞成矿系统的发育特征和形成机制。

  侯增谦先后两次组织实施“青藏高原碰撞与成矿”多学科综合研究,证实成矿作用贯穿于大陆碰撞全过程,大型矿床形成于60-10 Ma;通过Hf同位素填图,发现大陆碰撞带发育大尺度新生地壳,揭示了三种地壳类型对成矿金属物源的控制;揭示大陆碰撞经历三段式过程,发现三段式碰撞诱发三种深部过程,驱动构造-热流幕式活动,形成三大碰撞成矿系统,据此提出“大陆碰撞成矿论”,阐释了大陆碰撞如何成大矿的理论问题,有别于大洋俯冲体制成矿理论。该成果是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的核心理论成果,发表48篇相关论文(5篇top 1%),被SCI引用2100次。在国际SCI刊物《矿床地质论评》出版专辑2部,产生重要影响。矿床学家Kerrich院士撰文评价该成果“是喜马拉雅碰撞成矿研究的开拓性的集成创新成果,具有广泛影响和深度创新”,“将传统观点认识提升到了全新的理论高度”,“必将推动成矿学的发展”。

  二、建立两类重要矿床的碰撞成矿新模型,有力支撑了碰撞造山成矿理论。

  通过青藏高原典型矿床深入解剖和系统对比,创建了“碰撞型斑岩铜矿成矿新模型”,强调含矿岩浆、成矿金属和流体均来自于新生下地壳;建立了“褶冲系铅锌成矿新模型”,强调成矿受褶冲逆冲系统和前锋构造圈闭控制。这两个有别于经典的新模型,阐明了大陆碰撞过程铜铅锌成矿机制,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相关成果在地学一流刊物Geology(3篇)、EPSL、Economic Geology上发表,2篇论文为top1%, 单篇论文被SCI引用超400次。美国《Earth》杂志评述该成果“填补了斑岩铜矿研究空白”;《SEG Newsletter》评述该成果“将引导矿产勘查向大陆碰撞带转移”。

  三、系统揭示碰撞带成矿规律,指导勘查实践取得了重要找矿突破。

  根据碰撞造山成矿理论和成矿规律认识,侯增谦等在青藏高原预测了4条潜在矿化带,已被勘查所证实。他率先提出冈底斯发育“西藏第二条斑岩铜矿带”,并论证其具有巨大的找矿潜力。中国地调局依此为主要理论依据,部署实施了大规模勘查,发现了驱龙等6个大型-超大型铜矿,侯增谦对此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针对青海多才玛找矿僵局,他提出“褶皱逆冲构造系统控矿+音频大地电磁测深定位”找矿方法和布钻建议,指导发现超大型铅锌矿,Pb+Zn储量突破600万吨。

  上述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R3)、一等奖1项(R3)、部级一等奖3项(R1-2,R2)。主编国际英文专集4部,出版中文专著4部, 发表SCI论文172篇(第一作者38篇,通讯作者18篇), top 1% 论文7 篇,SCI他引5008次。5年来,侯増谦及团队不论在SCI论文发表,还是SCI引用,在国际矿床学界均名列前茅。2014年获第十四次李四光地质科学奖,2013-2014年获国际经济地质学会(SEG)区域副主席讲席奖(RVP Lec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