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夏,任纪舜大学毕业后,即赴河西走廊和北山地区参加石油天然气地质普查,不久,调地质部普查委员会(1956年改为地质部石油地质局),任黄汲清常委、总工程师助手。1956年,随谢家荣和王曰伦等到广西、贵州等海相碳酸盐岩分布区,考察石油、天然气地质;1957年,随黄汲清到中苏合作南岭区域地质测量队,进行野外地质基本功训练;1958年,随张文佑、陈国达陪同苏联学者柯西金和纳吉宾娜到湘、粤、赣、闽等省进行野外地质考察。这样,任纪舜在其地质生涯的初始阶段,就有幸接受中国一流地质学家的培育和熏陶。 1970年代,在黄汲清指导下,主持编制1:1000万(1976)和1:400万中国大地构造图(1979),主笔撰写“中国大地构造基本轮廓”(1977)和《中国大地构造及其演化》(1980)。将黄汲清的多旋回构造思想与板块构造结合,首次在中国大地构造图上详细标绘了中国各时代的板块缝合带,全面论述了中国的构造旋回、构造单位、断裂系统、深部构造和演化历史;将原属中朝地台的淮阳地盾(桐柏-大别山)归入秦岭造山带,对中国东部构造单元划分做了重要修正;建立兴凯旋回,强调印支运动的划时代意义。从全球构造和全球动力学角度出发,将黄汲清的三大构造型式发展为古亚洲、滨(环)太平洋和特提斯-喜马拉雅三大构造域。运用地球物理资料,从深部构造特征阐述了活动带、稳定区及其转化,指出大西洋式边缘和太平洋式边缘,大陆和大洋可以相互转化,单纯的大陆增长论是不正确的;提出了滨大陆边缘活动带(活化带)的概念;指出中国东部大陆边缘曾经历了大西洋式(古生代)→ 安底斯式(中生代)→ 岛弧-边缘海式(新生代)的演化过程。 1980年代,主要研究中国东部太平洋域构造,足迹遍及桂、湘、赣、粤、闽、鄂、豫、陕、京、冀、辽、吉和海南岛等13个省(市)。同时,作为IGCP224项中国工作组组长,参与 “东亚前侏罗纪地质演化研究”,考察中国邻区地质。出版了《中国东部及邻区大陆岩石圈的构造演化与成矿》(1990)、“论中国南部的大地构造”(1990)、“论秦岭造山带”(1991)等论著。发现显生宙期间,中国东部诸陆块之聚合经历了由“联而不合”到完全“焊合”为一体的多旋回缝合过程提出中国东部诸陆块之间的中亚-蒙古、昆仑-秦岭和滇越-华南等造山带都不是简单的碰撞造山带,而是多旋回复合造山带。中国东部的地壳块体以秦岭-大别和内蒙地轴两个深层构造带为界,分为华南、华北和蒙古三块,构造带总体呈近东西走向,与中国古生代-侏罗纪构造格架一致;上地幔和地球表层则以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重力梯度带为界分为东西两个大带,构造总体呈北北东-南北走向,与中国东部白垩纪,特别是中-晚白垩世以来的构造格架一致;地球表层、地壳层和上地幔的不同结构在空间上呈现出明显的立体交叉态势,指出这种立交桥式结构生动反映了中生代期间这一地带构造格局的大改组和动力体系的大转换。 1990年代,主持中国大陆构造研究,担任IGCP321项(冈瓦纳裂离与亚洲增生)国际工作组组长,出版《1:500万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图》及其简要说明——《从全球看中国大地构造》(1999)等著作。提出中国或东亚是由亲西伯利亚、古中华和亲冈瓦纳三个陆块群及其间的造山带组成的复合大陆。在地质历史上,包括中朝、扬子、塔里木在内的中国大陆主体,是位于冈瓦纳与西伯利亚-北美两个巨型大陆间的转换构造域;在动力学上,受古亚洲洋、特提斯-古太平洋、印度洋-太平洋动力体系的控制,三个全球性动力体系的依次发展和叠加、复合,使中国大陆地壳-上地幔呈现出多层次镶嵌式和立交桥式结构,具有清晰的多旋回演化过程。指出微陆块的软碰撞和多旋回缝合以及由此生产的多旋回复合造山带,多旋回叠合盆地和多旋回成矿作用是中国大地构造的基本特征;中国显生宙之构造演化集中体现为冈瓦纳裂解,亚洲增生,古亚洲、特提斯和太平洋三大构造域之形成。 进入新世纪,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资源和能源瓶颈的凸现,任纪舜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中国及邻区成矿地质背景的研究。向国土资源部部长和部党组提交了关于石油地质工作的建议,促进了国土资源部油气中心的建立。作为专家组成员参与中国石油天然气资源评价项目和中国油气资源战略勘查项目的科技咨询工作;作为项目组成员,在“中国成矿体系与区域成矿评价”项目中,承担成矿地质背景的研究工作。目前,任纪舜受世界地质图委员会的委托,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大力支持下,在16个亚欧国家的积极参与下,正在组织编制1:500万国际亚洲地质图。该图将同时表示大陆和海底地质,建立空间数据库,全面反映亚洲地质构造及其演化。这是世界地质图委员会首次编制的亚洲地质图,相信该图的完成,将为亚洲基础地质理论研究,资源、能源和环境调查提供坚实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