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4月08日 星期五

科技人才

李廷栋

 
  

  李廷栋,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1930年10月7日生于河北省栾城县宋北村。1950—1952年就读北京大学地质系,1953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

  历任地质部技术员、专业组组长、部长秘书、研究队队长,地质部地质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室主任、所领导小组及核心组成员,中国地质科学院院长、研究员,地质矿产部副总工程师、科技司司长、部高级科技顾问,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副主任,长春地质学院名誉院长、长春科技大学名誉校长,第八届、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质学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中国南极研究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大洋协会副理事长,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副理事长,《地质学报》常务副主编,《中国区域地质》主编,国际岩石圈委员会喜马拉雅地区协调委员会委员等。 现任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国土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及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全国地质编图委员会副主任,吉林大学教授、地学部名誉主任,中国地质图书馆名誉馆长,《中国地质》主编等职。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廷栋院士长期从事区域地质调查研究和综合地质编图,熟悉中国及亚洲区域地质构造和岩石圈结构构造的基本特点,擅长地质编图技能。

  1957—1960年,他在大兴安岭北部进行地质调查研究,与同事们一起填补了那个地区地质调查的“空白区”,发现含化石的震旦系、泥盆系、下石炭统、白垩系等,建立了区域地层系统、侵入岩期序和构造格架;发现若干区域性不整合和得尔布干等大断裂,总结了本区地质构造特征和构造的多旋回发展过程;提出本区地质构造继承性、新生性及迁移性发展规律。这些成果对大兴安岭北部地质工作具有开创和奠基作用,曾长期作为本区乃至全国地质综合研究及地质编图的主要资料依据。 
1965—1968年,他组织领导了四川西部区域地质综合研究,重新厘定了该区地层系统和侵入岩分期;在小金地区发现含化石的下三叠统,查清了二叠系与三叠系的接触关系;首次在宝兴一带发现早泥盆世布拉格期单笔石化石,为研究我国志留系—泥盆系界线及泥盆纪古地理提供了重要资料;第一次测得“宝兴杂岩”7亿年年龄数据,为确定扬子地台西缘一些“变质杂岩”时代起到率先突破的作用。

  自上世纪70年代至今,他先后主持编制了中国地质图集、1:500万亚洲地质图及亚欧地质图、1:250万中国西部及邻区地质图等多种地质图件,这些图件由于内容丰富、编绘精细、富于创新,获国内外地质界的高度评价,并被广泛引用,使我国地质编图跻于世界先进行列。在编图基础上,编著了《中国地质概述》、《亚洲地质》、《亚洲地质资料汇编》等,撰写了多篇论文,系统总结、论述了中国及亚洲地层、岩浆岩、构造时空发展的基本事实和主要特点。

  从1960年代中期开始,他长期致力于青藏高原地质构造研究,从地质与地球物理的结合上论述了高原岩石圈结构构造及其演化特点,划分了高原构造—地层区;分析了高原隆升过程,提出“陆内俯冲—地壳分层加厚—重力均衡调”的高原隆升模式;以较充分的地质、古生物、古地磁等论据证明青藏高原大幅度快速隆升始于第四纪。近年来主持的青藏高原研究项目又获得大量实测数据和资料,进一步论述了高原隆升的过程、速率和特点。1990-1995年,他还主持完成南极地质构造及矿产资源潜力的研究,在地层、古生物、岩石、构造等方面,都获得一些新发现、新认识,总结了南极岩石圈结构构造及其演化的主要特点。 
目前正在主持“中国岩石圈三维结构”的研究项目,较系统地总结了中国岩石圈的基本特点,建立了中国岩石圈三维结构数据库,提出中国岩石圈构造单元划分方案。参与主持中、俄、蒙、哈、韩五国合作编图项目,主持编制1:250万“亚洲中部及邻区地质图”,已获若干中间性成果。

  50余年来,他主持编制地质图件8件,发表论文、专著150余篇(部),代表性论著有:大兴安岭北部地质、大兴安岭东北部区域地质的初步研究、亚洲地质、喜马拉雅岩石圈构造演化总论、青藏高原的构造演化与隆升机制等(均为合著),大兴安岭北部大地构造及多旋回发展过程、中国地质纲要、青藏高原隆升作用和机制、南极地质构造及其演化、跨越世纪的地质科学前沿、加强地质立典工作发展科学理论等。 
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一项;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一等奖一项;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海洋局科技成果特等奖、国家优秀科技图书奖等。1984年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技专家,1999年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荣誉奖。

  李廷栋院士担任过多项学术职务,多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并作学术报告,参与组织多次国际学术研讨会,曾赴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意大利、冰岛、瑞士、日本、韩国、智利、南极、澳大利亚、北极等地进行地质考察。他积极参与有关科技活动和社会活动,参与制定了我国“八五”南极科研计划,主持制定了原国家科委《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纲要(地矿部分)》;多次参加国家有关科技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部、省级科研项目立项论证和成果验收;通过全国政协的参政议政,就资源、环境及其他问题提出多项议案或建议;总结了我国地质科技成就和经验,就“加强地质立典”研究、发展地质科学理论、地质科技体制改革等,提出了多项意见和建议,为我国地质科技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