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增谦,男,博士,矿床学研究员,国家 973 项目首席科学家。 现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所长 , 兼任国际应用矿床地质学会( SGA )区域副主席、 澳大利亚西澳大学荣誉研究员、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副理事长 等职。 长期致力于青藏高原及邻区的金属矿床地质研究,先后主持国家 973 项目 2 项,科技攻关、重点基金、 “ 杰青 ” 基金等重要科研项目十余项, 在金属成矿理论和矿产勘查评价技术方法等方面取得创新性的系统科学成果。
他组织实施 “ 青藏高原碰撞与成矿 ” 国家 973 项目, 系统阐释了青藏高原的成矿系统,提出了大陆碰撞成矿论,为建立全新的大陆碰撞成矿理论体系奠定了重要框架,指导了区域矿产勘查评价。作为第一主编在国际 SCI 杂志“矿床地质论评”出版了“ Metallogenesis of the Tibetan Collisional Orogen” 专集,引起强烈国际反响;系统研究了中国境内并综合对比了西亚地区斑岩铜矿,创新性提出了大陆型斑岩铜矿成矿模型,得到国内外同行的充分肯定,丰富和发展了斑岩铜矿成矿理论,推动了冈底斯斑岩铜矿带的找矿突破; 初步查明了西南 “ 三江 ” 区域成矿规律,研发了银多金属矿床定位预测技术方法,为三江重大找矿突破做出了贡献;领课题组创造性地开展了区域流体地质填图,完成了我国第一幅流体地质图;在国内较早开辟现代海底热水成矿新领域, 详细剖析了我国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 VMS )矿床,提出了 VMS 成矿新模式; 与 Peter Rona 教授合作主编了“ Modern and Ancient Massive Sulfide Deposits” 专集,提升了我国 VMS 矿床的研究水平。
研究成果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 项(第三名),国土资源部科技成果一等奖 2 项(第一和第二名),二等奖 2 项。 发表学术论文 240 篇( SCI 论文 86 篇),其中, 第一和第二作者论文 190 篇( SCI 论文 60 篇)。在国内 出版著作 4 部,在国际上主编专集 3 部。
工作经历:
1988 - 1992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 助理研究
1992 - 1993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 副研究员
1993 - 1994 日本地质调查所 博士后,客座研究员
1995 - 1997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 研究员 , 科技处
1998 - 2000 中国地质科学院 研究员 , 院长助理 兼科技处长
2000 - 2005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所 副所长 ( 主持工作 )
2005 -现在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研究员 , 所长
科研经历:
1982 - 1985 研究河北等地偏碱性杂岩岩石学与岩浆不混溶作用
1985 - 1988 研究 “ 三江 ” 义敦岛弧火山作用与块状硫化物矿床
1988 - 1993 研究 “ 三江 ” 地区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
1993 - 1994 研究 Okinawa 海槽海底黑烟囱与日本黑矿
1995 - 1997 研究 “ 三江 ” 特提斯成矿域成矿作用与深部地质过程
1997—2000 研究研究现代与古代海底热水成矿作用
2000 - 2005 研究长江中下游地壳精细结构与陆内成矿研究
2002- 至今 研究西藏高原大陆聚合过程与成矿作用
科研项目:
序号 |
承担项目或课题名称 |
项目来源 |
项目或课题 |
起止时间 |
经费 万元 |
1 |
地质流体与成矿作用 |
国家攀登项目 |
课题副负责 |
1995-1999 |
25 |
2 |
紧缺矿产快速勘查评价的新技术、新方法研究 |
国家攻关项目( 96-914 ) |
课题负责 专题负责 |
1996-2000 |
750 110 |
3 |
“ 三江 ” 特提斯构造演化与成矿规律 |
地矿部 95 攻关项目 |
课题负责 |
1996-2000 |
90 |
4 |
西太平洋冲绳海槽黑烟囱成矿作用与物质来源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项目负责 |
1998-2000 |
11 |
5 |
若干黑矿型矿床成矿热水系统中 CO2 和烃类流体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项目负责 |
1999-2001 |
13 |
6 |
冈底斯带成矿地质背景与成矿远景评价 |
国家 973 项目 |
专题负责 |
1998-2002 |
75 |
7 |
大型矿集区精细结构与含矿信息研究 |
国土资源部科技专项 |
专项副负责 子项负责 |
2000-2003 |
230 |
8 |
大陆演化过程中的成矿系统的形成和演化 |
国家基金重点项目 |
项目副负责 |
2002-2005 |
50 |
9 |
印度 - 亚洲大陆主碰撞带成矿作用 |
国家 973 项目 |
首席科学家 |
2002-2007 |
2750 |
10 |
碰撞造山带若干 Cu 和 REE 矿床三维成矿模型研究 |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
项目负责 |
2005-2007 |
100 |
11 |
青藏高原东北缘 Pb-Zn-Cu-Ag 成矿系统:发育机制 |
国家基金重点项目 |
项目负责 |
2009-2011 |
170 |
12 |
青藏高原南部大陆聚合与成矿作用 |
国家 973 项目 |
首席科学家 |
2011-2015 |
3000 |
成果奖励:
序号 |
奖项或专利名称 |
奖项类别 |
获奖等级 |
获奖时间 |
排名 |
1 |
西南三江铜金多金属成矿系统与资源评价 |
国家科技进步奖 |
一等奖 |
2005 |
3 |
2 |
青藏高原碰撞造山与成矿作用 |
国土资源科技奖 |
一等奖 |
2009 |
1 |
3 |
西南三江多岛弧造山过程、成矿系统与资源评价 |
国土资源科技奖 |
一等奖 |
2004 |
2 |
4 |
古代与现代海底热水成矿流体系统的地质-地球化学研究 |
国土资源科技奖 |
二等奖 |
2003 |
1 |
5 |
“三江”特提斯火山作用与成矿 |
地矿部科技成果奖 |
二等奖 |
1993 |
5 |
6 |
川西白玉县嘎衣穷火山岩型多金属矿床成矿地质特征与找矿靶区研究 |
地矿部科技成果奖 |
三等奖 |
1995 |
1 |
7 |
川西昌台-赠科地区三叠纪火山活动及其与板块构造和成矿作用关系 |
地矿部科技成果奖 |
三等奖 |
1993 |
2 |
人才基金:
1. 2004 年获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
2. & 1996 年入选人事部等 7 部委 “ 跨世纪人才工程 ”
3. 1996 年入选原地矿部 “ 百名跨世纪科技人才培养计划 ”
荣誉称号:
1992 年:获中国地质学会 “ 金锤奖 ”
1994 年:获中央直属机关优秀青年称号
1999 年:国土资源部首届杰出青年
2001 年:第五届中国优秀青年科技创新奖
2006 年:黄汲清青年科技奖
2006 年 : 第六届 “ 中国青年科学家奖 ” 提名奖
2010 年:全国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
学术任职:
序号 |
学术团体或 重要学术刊物名称 |
担任职务 |
任职起止时间 |
1 |
国际应用矿床地质学会(SGA) |
区域副主席 |
2010- |
2 |
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 |
副理事长 |
2010- |
3 |
中国地质学会 |
理事 |
1996-2000 |
4 |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 |
理事 |
2003-至今 |
5 |
中国大洋钻探科学委员会 |
委员 |
1999-至今 |
6 |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委员会 |
副主任 |
2006-至今 |
7 |
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 |
主任 |
1996-1999 |
8 |
中国地质学会岩石专业委员会 |
副主任 |
2001-至今 |
9 |
矿产勘查等专业委员会 |
委员 |
2001-至今 |
10 |
《中国科学》 |
特邀编委 |
2003-至今 |
11 |
《矿床地质》 |
副主编 |
2001-至今 |
12 |
《岩石矿物学杂志》 |
主编 |
2009-至今 |
13 |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地质论评》、《现代地质》等 |
编委 |
2003-至今 |
14 |
《Resource Geology》 |
编委顾问 |
2007--至今 |
10篇代表作:
1.Hou, Z-Q, Zhou, Y., Wang, R., et al., Recycling of metal-fertilized lower continental crust: Origin of non‑arc Au-rich porphyry deposits at cratonic edges. Geology (2017) online
2.Hou, Z-Q, Yang Z-M., Lu Y-J., et al., A genetic linkage between subduction- and collision-related porphyry Cu deposits in Tibet. Geology, 43 (2015) 247-250
3.Hou, Z-Q, Liu Y., Tian S-H., Yang Z-M., Xie Y-L., Formation of carbonatite-related giant rare earth element deposits by the recycling of marine sediments. Scientific Reports, 5 (2015) 10231
4.Hou, Z-Q, Duan L-F, Lu Y-J., et al., Lithospheric architectures of the Lhasa Terrane and its control on the mineral systems in Himalayan orogen. Economic Geology, 110 (2015) 1541-1575
5.Hou Z.-Q., Cook J.Nigel, Metallogenesis of the Tibetan Collisional Orogen: A review. Ore Geology Reviews, 36 (2009) 2-24
6.Hou Z.-Q., Yang Z.-M., Qu X.-M., et al., The Miocene Gangdese porphyry copper belt during post-collisional extension in the Tibetan orogen. Ore Geology Reviews, 36 (2009) 25-51
7.Hou Zengqian, Tian Shihong, Yuan Zhongxin, Xie Yuling The Himalayan collision zone carbonatites in Western Sichuan, SW China: petrogenesis, mantle source and tectonic implication. Earth Planet. Sci. Lett. 244 (2006) 234-250
8.Hou Z.-Q., Gao Y.-F., Qu X.-M., Rui Z.-Y., Mo X.-X., Origin of adakitic intrusives generated during mid-Miocene east-west extension in southern Tibet. Earth Planet. Sci. Lett., 220 (2004) 139-155
9. Hou Z.-Q., Ma Hongwen, Khin Zaw, et al., The Himalayan Yulong porphyry copper belt: produced by large-scale strike-slip faulting at eastern Tibet. Economic Geology, 98 (2003) 125-145
10.Hou, Z-Q, Khin Zaw, Qu Xiaoming, et al., Origin of the Gacun volcanic-hosted massive sulfide deposit in Sichuan, China: Fluid inclusion and oxygen isotope evidence. Economic Geology,96 (2001) 1491-1512